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 张小亚
一、
校徽的意义
大学校徽是一个学校的标志和象征,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学校的精神与追求。纵观世界各著名大学,都有其设计思路新颖别致、寓意深刻的校徽。校徽已经超越了其“大学名片”的功能,往往构思缜密、内涵隽永、耐人寻味,俨然已成为一件艺术品。学校的各种纪念物品、各项活动以及代表学校的各种新闻宣传等,都会在突出位置标有本学校的校徽。再者,学校的教职员工都会以自己名片上学校的校徽,引以为荣。分布在天南海北的校友们不论何时何地只要一看到那熟悉的图案造型,就会涌起浓浓的母校情结与强烈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二、
交通大学最早的校徽
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共同前身是盛宣怀1896年上海创办的南洋公学。1921年始称交通大学,是国内建立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1956年国务院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战略的需要,交通大学主体内迁西安。1959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西安、上海两个部分分别独立建校,西安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定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因此直到今天两校使用同一毛体字的校名、校徽。那么交通大学的校徽是怎么产生的?它是由谁设计的?意义何在?作者针对这一各界人士及其广大校友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利用在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工作的便利条件查阅了大量的与之相关的原始历史资料与档案,可以粗略勾画出交大校徽产生的历史渊源。
由于交通大学迁校时,大量珍贵的图书、历史档案也随同迁到西安。西安交大档案馆珍藏着从南洋公学起到新中国解放初期交通大学各个历史阶段发展的重要事件的档案。最早有关交通大学校徽的文件,从目前保存的各种官方文献资料来看,始于1926年,即西安交通大学历史档案1589卷——“有关校徽图样呈部备案等文”中详细说明了交通大学最早的校徽诞生始末,并保存有最早校徽的设计图样。
1922年7月6日,接当时北洋政府交通部部长指令,交通大学进行了历史上的第二次改组,即将原来交通部四所高等学校合一的交通大学分设为两校:交通大学沪校(南洋公学是其创始名)改名为交通部南洋大学;交通大学唐校改名为交通部唐山大学,北京学校改称唐山大学分校。这个期间,军阀混战,学校也颇受影响,但在凌鸿勋校长的竭力尽心经营下,交通大学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出现了一派新气象:30周年校庆期间成功举办了当时国内首创的工业展览会,轰动了国内外;学校新落成的图书馆等重要建筑物不断增加;相继创办了工业研究所、出版了各种刊物;学校的规章制度得以修订等等。此种形势下,学校决定改良原来的校徽,以弘扬学校的性质与精神,在全校范围内发出通告公开征集校徽图样。
据档案记载,当时应征者如云,非常踊跃。到1926年1月23日学校发出通告,确定校徽。凌鸿勋校长签名的通告里面明确指出:“为通告事,校徽所以表扬学校性质,与精神关系至重。上年以本校校徽,亟应明定,经事务会议征求式样。”最后经校务会决定,采纳在校学生——广东才子徐震池和刚刚毕业离校的杨恒(1925届机械系)两人的设计稿合二为一,并请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兼监理工程师杨培琒、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杜光祖加以修正。并于下学期起,一律采用新校徽,并给这两位同学各奖励十元作为鼓励。档案里随文件附有手工绘制的原始校徽图式和晒图(见图一)各一份。1926年2月1日学生自己办的刊物《南洋旬刊》上以《颁布校徽》为题目报道了这一消息。 1926年1月26日,交通部南洋大学将此校徽样式呈送给隶属上级当时的交通部总长、次长请示批准。1926年2月24日,学校收到交通部总长龙心湛签署的《交通部指令第四三九号》文,文件中写到“校徽图样均悉,应准”。自此,交通大学历史上校徽第一次被正式确定下来,并得到官方认可。
1926级学生徐震池亲自撰写的《南洋新校徽之意义》一文详细介绍了新校徽的确定过程和含义(见图三)。全文如下:
“年来校务更新,朝气蓬勃,如重要建筑物之次第增加,工业展览会之极力筹备,各种出版品之刊行,中小学学制之革新,以及材料试验之对外公开等,无论矣。即校徽一项,以其为学校精神所寄托,亦决议改良,广征众作,以应急需,当时应征者极其踊跃。震池不敏,亦拟具数式投稿。后经校方组织委员会慎重审查,共收二式备择:一为毕业同学杨恒君作;一则拙作也。后经校务委员会议诀,将两式合并,并请杜光祖杨培琒两先生加以修正,始成今式。自后,凡与学校有关之用品文件,均可加盖是章,以资识别也。
徽中绘中西书各数册,横竖堆列于铁砧之上,砧前倚锤一,砧尖端悬链环五,取寓工于读、学重中西之意。砧基写阿拉伯数字1896,示吾校创办之年岁,是为奠基之始,砧之背面为一盾形,盾纹纵横历历可数,勉人当忠于一己,而勇于前进,庶几能纵横天下也。环盾作齿轮(Gear),形略似电机中转核(Armature)之横截面,则示著称于吾校之各学科,亦所以表示其为交通事业也。外圈校名上部篆书(小篆取其美观易识)南洋大学四字,下部楷书NANYANG UNIVERSITY两字(英文取其欧美通用),则又期其名播中西也。综观全图,用意深远,既精美,亦庄严。相得益彰,与吾校当并垂不朽矣!
考吾校旧式之徽章,形色至为不一,求其有意义而会经学校规定者,得其二。何尝读校歌知‘醒狮起搏大地’昔曾定为校旗,且亦数见于他种典籍,此其一;又有作盾形,上铭拉丁文DUOIT,AMOR, PATRIE,外加英文校名及地名(CHAO TUNG PUNANYANG UNIVERSITY SHANGHAI,CHINA:‘即中国上海交通部南洋大学校’),间嵌齿轮者,此其二。前者系南洋公学时代所用,画意浅俗,式似商标;后者虽制用未久,但全属西文,贻讥洋化,均不足以代表吾校之独立精神,及其复杂现象废之宜也。此外,尚有帽章一种,亦新经学校颁行者,以其过于单简,(星形内刻凸字篆书‘南洋’)不赘于此。
按校方征求校徽时,其他如校歌﹑校声﹑校色等亦均在征稿之列,今闻尚在评选,一时不及公布云。”
文中详细阐述了此次颁布校徽的形成过程以及图案构成涵义:校徽为圆形,中间有一铁砧,向左斜靠着一把铁锤,右边有五节链条垂下,铁砧上面摆放着中西书籍数本,寓意工程教育以及工读并重,学重中西之意。铁砧底座上刻有创校年代1896年,后面的背景为一盾形,有勉励交大人当忠于一己,勇于前进,庶几能纵横天下之意。环盾牌是一圈齿轮(Gear)形,略似电机中转核(Armature)的横截面,表示工程与交通之意,也可比喻其为交通事业。外圈还刻有学校的中英文校名,期望学校声名远扬的美好愿望。从中可以看出,交通大学在二十年代已经发展为一所著名的工科大学,并且在学生修养、学科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已经向世界知名高水平迈进。
三、
该校徽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这枚校徽诞生以后,起初使用的频率和机会并不多,上世纪30年代前也未制定实物。直到1933年交通大学校友捐资修建的刻有该枚校徽的“饮水思源碑”落成以后,校徽也随之渐渐深入人心,影响日远。世事沧桑,虽然以后交通大学在以后的岁月里历经变迁,校名变更,但交大人励精图治,锐意进取,时刻牢记老学长的殷切希望,秉承老交大人的优良传统,不断书写着交通大学的新辉煌,这一点可以从校徽上得到印证。从二十年代后期、三十年代、四十年以至今天西安交通大学的校徽图样(见图二)可以看出,校徽仅做了少许的修改,大体基本上沿用最初的样式,并且一直存续下来,得到广大交大校友的公认,成为海内外交大人的精神寄托,在学校的各类宣传媒体、相关刊物等上面常能看到它的形象。
如今,这一校徽已成为交通大学丰富的无形资产的物质载体。西安交通大学非常重视自己百年学府的声誉,自觉维护校徽的尊严不受侵犯。为防止国有无形资产流失,于1998年10月,在国内率先以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大、西交大中英文及西安交通大学校徽图案等能代表学校显著特征的校名、校徽,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申请注册登记。2000年5到6月,申请登记的校名和校徽陆续正式注册生效。《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教育报》、《科学时报》等新闻媒体都在重要版面刊登了这一消息,西安交通大学的这一行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当我们打开西安交大的网址主页,在右上角最醒目位置可以看到这枚构图简洁大方、反映我们学校精神与追求的校徽,依然是最初图式的基本再现。或许最初的设计者和确定者大都已作古,然而他们独具匠心、巧夺天工的构思所闪烁的智慧光芒,依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交大师生勇往直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校徽熠熠生辉!
主要参考文献:
1.《交通大学校史》编写组:《交通大学校1896-1949》,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
2. 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馆藏历史档案1589卷,1926年
3. 霍有光 顾利民:《南洋公学——交通大年谱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4. 颁布校徽,《南洋旬刊》第一卷第十期,1926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