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长河撷英>>正文
交通大学图书馆馆藏发展所蕴涵的文化信息
2016-10-31  点击:[]

 
                                           交通大学图书馆馆藏发展所蕴涵的文化信息
 
                                                        肖小勃,张西亚
 
 
    2016年西安交通大学将迎来建校120周年暨迁校60周年双甲子校庆,交通大学建立于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其前身是南洋公学,1921年改名为交通大学,1956年交通大学大部分系科西迁西安,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交通大学西安、上海分别独立建校,即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成立。此后二所交大分别在各自所在地区为国家输送大批优秀人才,其毕业生中,许多人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学者或工程师。交通大学是我国创办最早的理工科大学之一,为中华民族培养出科学院院士及工程院士二百余名,一大批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科学家、教育家、经济学家、医学家、企业家、工程师,并涌现出蔡元培、邹韬奋、陆定一、钱学森、张光斗、江泽民等杰出人才[1]。
 
一、交通大学图书馆简史
    与交通大学血脉相承、一荣俱荣的还有图书馆。交通大学从清末1897年建立藏书楼至今,图书馆历经120年的荣辱兴衰,遭受过旧中国半个多世纪的艰难岁月,经历过战争年代的冼礼,新中国院系的调整与西迁,文化革命时期的动荡,改革开放后的建设,互联网革命的快速发展与合并……在岁月更替的历史长河中,图书馆历尽沧桑,为整个交通大学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1896年春中国近代洋务运动史上著名的实业家盛宣怀在上海筹款议建南洋公学,“光绪二十三年(1897)二月,筹款下拨,初置掌书官,始购中西文图籍。继而,一庋[guǐ]藏书籍之室亦然面世,习沿清代之俗,曰藏书楼。这是我国建立最早的高等学府藏书楼之一。创建高校藏书楼,不仅继承了我国历史上建阁藏书的优良传统,而且体现了藏书楼在图书利用方面的重要作用,开创了我国高校藏书楼为教学服务的先河”[2]。并镌刻有“南洋公学藏书处图证”木刻朱文方印(6.8×6.8cm),同年九月,南洋公学第一任总理(即校长)何梅生手定《南洋公学章程》第五款为“书档管理人之职”,内定藏书与借书的具体细则,此为我馆规章制度之始,亦为我国高校藏书楼最早的章程。从南洋公学藏书楼(1897-1904)起始,图书馆亦历经变迁,商务部高等实业学堂藏书楼(1905-1906),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藏书楼(1906-1911),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藏书楼(1912-1918),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图书馆(1919-1920),交通大学上海学校图书馆(1921-1922),交通部南洋大学图书馆(1922-1927),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图书馆(1927-1928),铁道部交通大学图书馆上海本部(1928-1937),交通大学图书馆(1937-1956),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图书馆(1956-1959),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1959-至今),2000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与原陕西财经学院及西安医科大学合并,成为真正的综合性大学,三校图书馆亦随之合并,设兴庆(东)校区总馆和雁塔校区(西)分馆。
 
二、图书馆馆藏发展
    从南洋公学藏书楼起始,历经清朝末年、中华民国、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文革动荡、改革开放后的迅速发展等不同的历史阶段,图书馆与交通大学一道历尽沧桑,也见证了整个交通大学历经的一百多年教育事业的发展。一百二十年间图书馆的馆舍、机构、人员编制、业务模式以及馆藏发展和变化都是很大的,但馆藏发展,特别是馆藏数量、质量、馆藏结构等对整个交通大学的教育支持应该是最主要也最重要的。
 
(一)清朝末期的图书馆(1897~1911)
      从清光绪二十三年的南洋公学藏书楼起始,到宣统三年,清朝末年藏书楼起初购置经费都有限,1897年全年购中西文书籍经费共支款规元二百九十四两三钱九分一厘(294.391两),次年购中西文图书共支款规元九十八两八钱六分七厘(98.867两),这个时期购书款平均每年约几百两,只有1902年全年购中西文图书经费3183.467两,这个时期年购图书经费均不及学校总经费的百分之一,其后记事中有“学校经费骤然见绌”的记录。清末时期没有专用馆舍,图书馆大事记逐年记录有各年经费及一些大的事项记要。1900年上院建成,藏书楼迁入上院下层西部,其底层大讲堂的一个角落就是藏书楼,其时藏书中文图书3000多册,西文几十册。1902年,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原富》全书在南洋公学译书院出版,线装排印本,一函八册,图书馆收藏。1905年图书馆改名为商部高等实业学堂藏书楼,1906年,学校改归清政府邮传部管辖,藏书楼用“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藏书”章,中文藏书楼位于中院二楼东北部,西文藏书楼仍在上院下层西南隅。1908年,军机大臣刘坤一奏请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钦准,颁赐上海高等实业学堂《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这部御赐类书起初珍藏在学校中院二层中文藏书楼之旁室的御书楼内,后通二室为一,御书楼之牌亦废。1911年清宣统三年,清王朝覆灭,时年馆藏图书万册左右。
 
(二)民国时期(1912~1948)
     1912年民国元年,学校划归交通部直辖,藏书楼改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藏书楼”,并分为中、西文两藏书楼、两种印章。1916年学校20周年校庆前久,时任校长唐文治听取学生建议,拟采用募捐集资的办法建一座图书馆大楼,1917年校庆前开始筹备,奉大总统黎元洪令建造图书馆,学校成立了以唐文治校长为首,知名校友蔡元培、黄培炎等人参加的“募捐筹建图书馆委员会”,购置学校东南三四亩地建造,1918年建成开放二间阅览室,开始出借中西文书籍,胡端行被聘为图书馆首任馆长,1919年新图书馆全部落成,三层建筑,屋梁及书架均为木料,面积2300平方米,藏书楼正式更名为图书馆,当年添购外文新书二百余册,中文藏书楼储存图书约四千余卷,西文图书室内有二千余册,总藏书约三万册,1920年交通总长叶恭绰将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合并为“交通大学”,图书馆命名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图书馆”,印章同时更换,并辟博物室,陈列模型、标本、图画、照片等。此后馆藏逐年增加,到1926年校庆三十周年,馆藏合计48002册,中文书籍39397册,西文8605册,报纸17种,杂志47种。1927年学校归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直辖,图书馆改为“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图书馆”。1931年馆藏中西文图书超过5万册,中西文杂志400余种。1935年添建新书库落成,全部钢制书架,可藏书20万册,时任校长黎照寰对图书馆工作人员提出如下要求:“图书馆在大学组织中恒占重要地位,良以图书馆能辅助学术研究,供给参考材料……是以在图书馆办事人员,非独从公,抑亦要能为学,非普通职员只办机械工作者可比;并应居于主动地位,谋所以推进学术之研究,养成读书之风气。[3]”。1936年近十万册藏书全部移入新书库,图书馆参考室、阅览室的座位增加近一倍。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8万(82549册)多册书紧急迁入法租界,至11月底未迁移图书设备均落入敌手。1939年,图书馆订购书刊计国币754.34元,较战前三万元差之甚远矣!1941年在校友们的积极努力下,在重庆小龙坎创建了交通大学分校,之后1943年在九龙坡成立总校,即设有图书室,但因经费短缺和采购困难,仅有校友捐赠的部分自然科学类(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和应用技术类(包括机、电、土工程)图书约1650册,杂志四五十种。1946年,渝校师生从重庆开始迁回上海,分水路与陆路两支三批返沪,图书亦转运上海,其中由水路转运的渝校图书60多箱丢失20多箱。至1948年图书馆馆藏数10万多册。
 
(三)新中国时期(1949~1956)
     上海解放后,图书馆6月份开放,战争的影响馆藏图书有一定的损失,是年对全部图书清点,中文图书79000余册,外文图书25000余册,合计104000万多册。解放初期,交大图书馆的馆舍还是那座罗马式的三层建筑。像这样大的一座馆舍,在解放初的全国高校中是独一无二的。这时,馆舍内的主要设备有:钢铁书架198个,木质书架51个,杂志架21个,玻璃柜15个,阅报台8个,阅览桌34张,坐椅150只,四人长凳48个,灭火机8个,灭火弹10个[4]。1950年上半年,图书馆藏有线装书60096册,以史部为最,占藏书总量的58%;有中、西文书44277册,以应用科学、自然科学为最多,占42%;还藏有中文杂志1500种,西文杂志814种,中文报纸46种,西文报纸9种[5]。1951年,图书馆共得经费9320万元(旧人民币)。1952年,为响应华东区高校调整方案,学校开始进行院系调整,向理工专业方向发展,图书馆也随之进行了图书调整。校委会专门就图书调配原则进行了商议,并决定:调配以双方需要为原则,如为双方的主要参考资料,而书刊仅有一部则留校,有两部以上者本校留一部或数部;调出的各系科书籍,除须经校各教研室同意外,并须征得调出系、科的各院、校同意。遵循这一原则,交通大学图书馆陆续将古籍线装书、土木、化工、航空、纺织、水利、工业管理等诸多系科的图书与期刊调出。截止1955年5月,图书调拨清册完成,图书清点装箱,其间共调拨16次,调出给华东师大、安徽大学、同济大学、上海造船学院等13家单位图书、期刊共计107530册(图书86582册,期刊20948册),调出给华东师大的图书最多,线装书47558册(包括光绪光帝御赐我校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一套,其装帧考究,外观呈皇家气派,全套共5044册),其次是调出给安徽大学16597册。共调进图书19663册,调进图书主要是上海工业专科学校和同济大学调进的中、西文图书。
      这次院系调整前,即1952年10月之前,交通大学图书馆共有藏书110937册。经过调整,本校专业变动很大,书刊大量外调,共调出图书86582册,占当年总藏书量的78%。而所余书籍,只有24355册,再加上调进的19663册,也不过44018册罢了,这就很大地改变了当时图书馆的藏书结构,也削弱了图书馆的藏书。但院系调整后,调进的近2万册图书都是以机械、电机、动力等理工类方向的图书,且其中多半都是外文图书,之后图书馆又增加经费根据专业需求迅速扩充藏书,四年共补充书刊近15万册,对学校的发展、教学及科研又起到保证作用。
 
(四)西迁以后的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1956~)
     历史学家Shelby Foote说过,几百年来欧美大学一直是这样一种模式,即大学就是一群围着图书馆聚集起来的建筑(A university is just a group of buildings gathered around a library),这里,大学图书馆位于学校的中心位置,是师生读者查阅资料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具有馆藏,能满足读者信息资源的需求,是一有知识的智能场所,图书馆的馆藏规模及馆藏质量对师生科研和学习、对大学的声望都相当重要,是大学学术精神的象征[6]。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恰好就在学校校园的中心位置,从西迁起始后的60年里一直起着这样相同的作用。
1956年四月,图书馆为响应学校西迁的工作安排,在交通大学校庆60周年华诞之后,图书馆清点整理全部馆藏图书,9月份首批基础课及基础技术课教学用书共6万余册运往西安,并即上架向读者开放,以满足教学之需,首批西迁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共9名。1957年交通大学分设西安、上海二地,二部分为一个系统,统一领导。7月份,西安动力学院撤消,图书馆全部藏书及工作人员并入交通大学图书馆西安部分,西北工学院的采矿、纺织两系、西北农学院水利系的藏书也并入交通大学图书馆西安部分,至10月底,西迁的图书、期刊和设备全部迁至西安,搬迁图书共计22.6万册,西迁工作人员20名,加上合并西安动力学院、西北工学院、西北农学院三所学校的馆藏,藏书累计到45万多册。1959年,国务院批准交通大学西安部分独立为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随之改名“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已达50.7万册,工作人员50余名,开始动工修建图书馆大楼。1961年新馆大楼建成(现兴庆校区图书馆北楼),总建筑面积11189平方米,书库面积2900平方米,馆舍规模在当时居国内高校之首,也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一座图书馆。1963年建馆后第二次大规模清点图书,共有藏书58万多册,其中外文书刊占三分之一。1967~1973图书馆各部门因文革原因停止开放,图书馆大事记空白,没有任何记录。1973黄永年先生编制《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目录》,完整地保存了西迁以后的古文献图书。到1981年,图书馆用一年时间对藏书进行仔细清点,累计入藏图书近110万,注销25万多册,实有藏书近85万册,其中外文藏书占33.8%,并健全了藏书管理制度。
1981年起,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藏累积馆藏首次突破百万册,这个时期国家也处于文革结束、改革开放的初期,图书馆事业开始步入正轨,变化日新月异,总藏书量逐年大幅增加,1990年学校建设的一座图书馆大楼落成(现兴庆校区图书馆南楼),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该幢图书馆楼位于校园中心,与北楼旧图书馆背向联接成一体,很好地改善了教学、科研服务的条件。到1999年馆藏累积192万多册,2000年随着西安交通大学与原西安医科大学及原陕西财经学院合并,三校图书馆相应合并,馆藏达到321万册,九十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图书馆数字化馆藏和纸本馆藏同步迅速发展,截至2014年底,图书馆累计藏书量507万,报刊1万多种,现刊4000多种,电子图书131万,中外文电子期刊4.5万种。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在西迁60年的历史长河中,扎根西北,为整个学校教育和国家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馆藏结构与评价
    从南洋公学藏书楼到今天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馆藏总数及馆藏结构的变化是最主要的,对学校及教育的作用无疑也最大。从1865年3000册藏书,西文书只几十册,到1920年的交通大学上海学校图书馆,藏书三万多册,西文图书二千多;1926年校庆三十周年,馆藏4.8万册,中文书籍近4万册,西文8千多册(以工程学居多);1949年上海解放,图书馆藏书11万多册;1956年交通大学西迁,迁来馆藏22万多册;1981年图书馆馆藏突破百万,2000年突破200万,同年三校合并成新西安交通大学,馆藏突破三百万,至2014年底累计馆藏超500万册,120年间的馆藏数量及馆藏结构变化明显。
 
(一)馆藏来源
      一百多年里,图书馆馆藏来源的三个主要渠道是购置、接受捐赠和交换。清朝末年图书馆每年支银数百两购置中西文图书,民国期间每年购置中文图书数百册及少数西文图书,这个时期捐赠图书占主要的部分,社会集团、各界人士和校友的捐赠图书一般每年平均有几百册,例如1934年收受赠书212种,计769册;1935年收受赠书275种,共354册。1935年,中央图书馆捐赠“四库珍本”一套。捐赠图书的知名人士和校友有孙科、邹鲁、唐文治、叶恭绰、黎照寰、马寅初、胡粹士、杜定友等。收赠数目最多的三次是1908年光绪皇帝钦准,赐上海高等实业学堂《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这部御赐类书528函共五千多册;1925年7月接收江南制造局赠书192种又图2份,1932年12月又收受该局赠书735册;1933年下半年收受盛宣怀后裔赠送的盛氏愚斋藏书658部共16675册;上世纪三十年代战争开始之后,整批图书的订购即行停止,只是零星购买和接受捐赠,解放后有正常的经费保障后年订购新书有了保障,六十年代年增新书约三万册,八十年代年均增加五万册,到2000年后年增新书约十万册,图书馆馆藏大幅增加。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图书馆与国外、境外一些大学和学术机构建立了经常性的文献交换关系,每年交换数百册或上千册中西文图书和期刊,也是比较重要的图书渠道之一。
 
(二)馆藏结构
      交通大学一百二十年的教育历史中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除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等因素外,图书馆丰富的馆藏以及良好的馆藏结构也起了重要作用。一直以来,图书馆中、西文图书并重,而且西文图书所占比例较大,专业上以工程类和技术类图书为重,兼顾人文社科自然科学书籍的学习以及社会倾向。1896年的藏书楼之初只有中文图书3千余册,西文图书数十册。1906年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藏书楼,开始分中文藏书楼和西文藏书楼;1908年学校增设电机专科(为我国最早的电机专科),学校性质已转向高等工程专科学校,藏书楼随之增购西文工科类图书。到1926年校庆三十周年时,西文图书已占8千余册,而且以工程学居多。1935年中文古旧书5万多册,其中善本书占38.5%,史部图书占25%,中文新书只有约8千册,其中社会类占34%,应用类占15%。解放后的1950年,图书馆藏有线装书6万多册,占藏书量的近六成,中西文图书四成多,以应用科学和自然科学最多。之后到1953院系大调整,交通大学图书馆根据高教部的专业原则陆续将古籍线装书、土木、化工、航空、纺织、水利、工业管理等诸多系科的图书与期刊调出,调出馆藏占当馆藏的近80%,大多是线装古籍书,而调进的图书则不足2万册,其中1万多册是西文图书。院系专业调整前,图书馆购进新书多以社会科学类图书为主,专业调整之后,交通大学图书馆开始以机械、电机、动力等理工类的方向发展。1956年西迁以后,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还经历了二次院校合并的变化,馆藏总数大幅增加,馆藏结构不断变化,1963年清点馆藏时外文书刊已占到三分之一,1981年清点馆藏时外文书占33.8%。至2015年,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累积藏书已经突破500万册,形成理、工、管、文相结合,以机械、能源、动力、电气、电子、信息、材料、控制、医学、财经为重点的多学科藏书体系,能很好地满足综合性大学发展的资源需求。
 
(三)馆藏评价
      图书馆的馆藏与学校的学科及专业设置息息相关。1906年学校确定了工科办学方向,先后设置铁路、航海、电机等科系、并仿照欧美学制开设课程,分中文藏书和西文藏书,且西文图书逐年增长较快;三十年代杜定友任馆长时,亦搜罗中外工业文献,务求内容充实,以便参考、检查及辅助教授之研究,指导学生之阅读,支持学校的教育;五十年代院系调整,图书馆调出大量社会科学类图书和部分自然科学类图书,馆藏开始向机械、电机、动力等理工方向发展。
      清末民国期间图书馆馆藏中文古籍及线装书为主,光绪皇帝赐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528函,共5044册,最具文物、版本价值,是全国稀有的1894年印行本(1890年,光绪皇帝下令石印该书,最后由上海同文书局承办此事,于1894年完成,共印出100部。但其大部分因火灾而毁于上海库房,流传极为稀少,该版本又称“光绪描润本”);盛宣怀后裔所惠赠愚斋藏书658部共16675册;何绍基遗书325册1500余卷;江南制造局所赠编译丛书1925年赠191种图2份,1932年复赠181种735册;严复所译《原富》(清稿朱笔手校本)等都非常珍贵。
      岁月钩沉,西安交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学、工学、医学、经济、管理、文学、法学、哲学、教育、艺术等多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图书馆也根据学科特点配置相应图书,馆藏学科全,类型丰富,外文图书总数20多万册,占图书总数的12%。中文图书以文学类(17.7%)、计算机类(15.2%)、数理学(12.1%)、经济(8.3%)、语言文学(8.0%)、医学(4.9%)、电工(4.1%)为主。图书馆现珍贵馆藏有:古籍图书1万多册,何绍基藏书325册,1500余卷,其中《锦绣万花谷后集》(四十卷,两函六册)为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刊棉纸印本,乃我校图书馆现藏古籍最早之版本。《两汉金石记》(二十二卷)是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刊本,封面为何绍基补写,书内有何氏朱笔批注千余言,书内还盖有“何绍基印”白文方印多枚是至为珍贵的善本。几乎全套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编译丛书,169种1087册,是研究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和中国西学东进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及高等工科教育影响的珍贵馆藏。还收藏有《伦敦皇家学会会刊》(Royal society of London proc.),《理论与应用数学杂志》     (Journal fur die reine und angewandte mathematik),《工程师》(Engineer)),《自然》(Nature)等几乎从创刊号迄今连续收藏的二三十种百年以上的世界著名期刊。
      今天,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馆藏比例不断提高,纸本资源和数字资源复合馆藏模式将长期存在,馆藏资源呈现多样化,对物理实体馆藏及数字虚拟馆藏的评价也有不同的指标体系,馆藏比例、馆藏评价指标、专业学科分析、馆藏成本分析、馆藏利用情况等都影响馆藏评价,高校应根据本学校性质、整体水平、教学方法、经费、学科方向及未来发展等的不同,根据各指标权重对馆藏进行客观评价,了解馆藏质量,优化馆藏结构,更好地进行图书馆馆藏建设[7]。
 
四、馆藏对交通大学发展的文化意义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是学校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也是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的学科建设、教学质量、科技创新、科技成果、人才战略等等都离不开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离不开图书馆的全方位系列化服务[9]。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全校的文献情报中心,以丰富的中外文馆藏文献及网络信息资源为交通大学全校师生服务,给师生读者提供文献检索、图书及期刊的借阅、信息咨询、科技查新、文献传递、互联网及wifi、移动图书馆、文印等众多类型服务。另外,90年代末伴随着互联网兴起的数字图书馆的快速发展,全文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网络数据库的普及,读者可以方便迅速的通过网络快速获取所需的电子期刊或电子图书,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水平已大大提高。
      “老交大一向以入学水平高,教学要求严,基础打得扎实而闻名中外。这所历史悠久的大学,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曾有重要的贡献[8]”。交通大学之所以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与图书馆优秀藏书及良好的藏书结构是分不开的。其一、虽然交通大学很早就确定了工科的办学方向,但实际上图书馆的藏书一直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类图书及期刊综合收藏并以社会科学图书为主,这种综合性馆藏对大学师生读者的文化和学科教育起到重要作用。三十年代图书馆的馆藏利用统计中,读者对社会科学类最高,占27.1%,文学类其次,占24.5%,应用类占17.2%,西文书的阅读则以应用技术为主,并兼顾自然科学书籍学习,说明当时的读者阅读关注社会倾向,注重文学修养,努力学习应用技术。1950年馆藏线装书6万多册,史部多,占藏书总量58%,中西文图书则以应用科学、自然科学为最,占42%,院系调整后图书馆社科类图书大量调出,但又调入机械、电机、动力等理工方向的馆藏近2万册。图书馆还迅速增加经费,根据专业需求扩充藏书,并且书刊采购工作模式由分散在各系自行采购改变成由各系和教研组推荐图书馆统一采购的模式,很好地保证了馆藏书刊的质量。其二,图书馆一直中、西文并重,很注意西文图书和期刊的馆藏建设。1900年西文书只有几十册,二十世纪初仿照欧美学制开设课程,故西文图书增长较快达到二千余册,1926年校庆30周年,西文书超过8000册,且以工程学居多,1949年上海解放时西文图书2.5万册,1953年院系调整调进1万多册机械、电机、动力等理工方向的西文书,至2015年西文图书已经近20万册,外文电子图书约130万种。西文期刊1920年56种,1950年814种,2015年597种纸本、外文电子期刊3万多种,百年以上世界著名理工期刊30多种。
     1995年5月,中央宣传部命名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为钱学森图书馆,同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了馆名。以钱学森同志的名字命名图书馆,体现了党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可以激励和鼓舞广大师生以钱学森同志为榜样,忠于祖国,热爱科学,服务人民,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做出贡献。希望珍惜这一殊荣,努力把“钱学森图书馆”办好,在教学科研和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积极作用[9]。这里,非常准确地点出了图书馆及馆藏对大学教育及发展的意义。2014年教育部大学排名中,西安交通大学综合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综合声誉排名第18位,办学类型属中国研究型大学,办学层次达中国一流大学[10]。2015年武书连大学排名中,西安交通大学作为国家重点建设大学排名第15位,综合实力等级排A+级(全国高校的2%~5%)[11]。
今天的西安交通大学是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学、工学、医学、经济、管理、文学、法学、哲学、教育和艺术等10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交通大学始终本着兴学强国、尚实严谨的精神,“求实学,务实业”,以育人为本,严谨办学,规范管理,完备典章;合壁中西,广揽名师,取中外教育之长;以“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为训导,形成了“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特色和“爱国爱校、追求真理、勤奋踏实、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深厚的大学精神和文化,使西安交通大学成为大家名流荟萃,莘莘学子神往,栋梁之材辈出,享誉神州内外的知名学府[12]。
      总之,图书馆的发展要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能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提供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和服务。通过对读者的信息化的教育,强化读者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构建读者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使读者具备获取知识、信息、掌握知识及信息综合处理能力,达到学会学习并创造的目的,实现以信息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更要以学术性、教育性、可读性、实用性为主,强化图书馆的服务功能,通过优质的资源服务,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与凝聚力,使学校的教学科研离不开图书馆,从而推动高等教育社会化,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服务。并在对读者进行信息素养培养的同时,发挥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机构的优势,培养大学精神及文化内涵,更好地影响高等教育事业,接受高等教育的挑战。
 
五、结论
      双甲子的交通大学就像位一百多岁沧桑睿智的老人,留给我们丰富的物质和精神双重财富。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还留存有百年以上的木制阅览桌、椅、书柜、书架、文件柜等精美家具,卡片目录及目录柜、蜡纸刻板、打字机、油印机等曾用设备,还珍藏着加盖有交通大学图书馆不同时期藏书章的1万多册古籍、几十种百年期刊以及百年前的书刊资料等等,这些都是物质财富。交通大学图书馆曾经为社会保存了数万册古籍图书和珍贵馆藏,已成为整个社会的重要文化遗产;图书馆一直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的情况,综合收藏社科、工学及自然科学类书刊,且中西文并重,很好满足的交通大学师生教学及科研的需要;作为国内高校建立最早的藏书楼,开创了为教学服务的先河,亦有最早的藏书楼章程,出现过杜定友、查修等著名的图书馆学专家,规章制度、业务规范、工作模式、馆员教育、馆舍建设、管理思想等不少方面的精神财富在交通大学图书馆代代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
      图书馆本质上是一个教育机构,其价值就是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建构提供精神和文化的养料,培养社会的主流文化。未来,图书馆将是集知识、文化和社会于一体的信息服务中心,馆藏文献总量、馆藏类型及来源渠道将更加丰富,馆藏质量更高,馆藏结构更优化。在西安交通大学建校120年及迁校60年之际,图书馆已经在学校文化传承及高校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图书馆应当继续提高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创新、信息利用、信息交流等综合能力,加强对读者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加大信息化教育的力度,继续为高等学校的教育和科研服务,使得西安交通大学成为国家立足西部,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参考文献:
 
  1. 交大简介[EB/OL]. http://www.xjtu.edu.cn/jdgk/jdjj.htm[2015-05-26]
  2. 交通大学图书馆大事记. 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年
  3. 钱亚新. 《我与南洋》. 《杜定友先生遗稿文选》. 江苏图书馆学会1987.4
  4. 上海交通大学文书档案《交通大学图书馆》[M].(51)永久24卷第18页
  5. 上海交通大学文书档案[M].(52)长期78卷
  6. Rechard Holmgren, Gene Spencer.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M]. Washington, D.C.: Council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2014:8
  7. 万彤,周蓉. 高校图书馆馆藏评价研究[J].No.2 2013:67-69
  8. 蒋南翔. 扎根西北,办好社会主义的西安交通大学[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Vol. 15 No.3 1981:1-3
  9. 西安交大图书馆命名为《钱学森图书馆》[N], 人民日报(海外版), 1995-6-12(3)
  10. 中国大学排名[EB/OL]. http://zhiyeguihua.yjbys.com/daxuepaiming/114991.html[2015-05-142014
  11. 武书连2015大学排行榜[EB/OL]. http://edu.qq.com/zt2013/2013wsl/[2015-05-14
  12. 郑南宁. 弘扬传统,启迪未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Vol.26 no.77 2006,5:1-4 

 
 
作者
肖小勃 西安交大图书馆馆员
张西亚 西安交大后勤物业党委书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