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长河撷英>>正文
史维祥:西迁精神 永放光芒(下)
2016-11-01  点击:[]

 

三、弘扬传统 艰苦创业

      作为我国最早建立的两所大学之一,交大这棵大树,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从上海搬到西安来了。这应该是西迁的第一阶段。建国前,交大已有东方MIT之称,在国内教育界享有盛誉,搬到西安后如何继承老交大的优良传统,并建成国内一流,且能为西北地区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西安交大,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是摆在西安交大人面前更大的考验。只有这些问题解决好了,才符合中央当初对我们提出的要求,西迁任务才算完成。所以这是西迁第二阶段的任务。后来的事实证明,西迁的交大人经受了这严峻的考验。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创业,我们向全国人民特别是西北地区的人民交了一份漂亮的考卷。

      正如前所述,初到西安,困难确实是很多的,主要是条件不备,水土不服,要做出与上海同样一份成绩,在西安就要作加倍的努力,但是西迁交大人有一股惊人的勇气,极强的凝聚力,一心要在西北黄土高原,让交大这棵大树生根壮大,把西安交大建成一座国内著名学府。

1. 学科建设是根本,师资队伍建设是基础

      迁来西安后,学校首先狠抓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狠抓提高教学质量。如众所周知,院系调整后,交大实际上已成为一所机、动、电的工学院,理学院、管理学院都调出去了。无线电这个新兴学科调到成都去了,所以在学科建设中,首先要把弱电这个新兴学科搞上去,以适应世界科技发展的新潮流。当时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提出的指导思想为:“调整现有专业,着重提高机电专业,发展尖端专业”,确定专业发展方向为7个方面。以彭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在老无线电系剩下的三名老师的基础上,在电机系抽调一批教师骨干,从校外引进本学科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从本校及兄弟院校留本专业的毕业生,加上在学生中将一批骨干提前毕业,有计划地补学本专业所需业务知识,充实师资,迅速新建成了无线电工程系。该系包括有计算机、自动控制、无线电技术、无线电元器件等五个专业。对西安交大来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部署,没有这个部署,就没有今天强大的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就要在新兴学科方面落后。以后又新建了工程物理系,设有核反应堆工程和加速器两个专业。当时全国只有三个学校有这个专业,它为我国培养核能人才做出了很大贡献。1978年又建立了由电子工程与医学相结合的生物医学工程新兴学科,拥有国家级专业实验室。此外,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教学科研领域取得显著成绩的基础上,1957年4月高教部批准我校成立了应用数学、工程力学、自动控制及电子计算机等4个专业。到1962年前,上述7个专业发展方向都得到较好的落实,西安交大系科设置初步定型,经教育部批准共设6个系25个专业。至此,一所多科性工程大学的西安交大各工程学科就比较齐全了。

      如众所周知,衡量一个学校的水平及地位,最重要的是要看这个学校有多少有高水平的学科,以及这些学科在国内外所处的地位。而决定某学科的水平的最重要因素是该学科的师资水平。所以交大迁来西安,各级领导狠抓这两方面的建设。如学校经过深入调查制订了1962-1965年师资培养规划,各教研室结合实际亦订出了相应规划并层层落实。学校机、动、电等传统学科是西安交大的基础,彭校长常亲自深入到各教研室,与老师们一起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各学科建设的具体工作。在全校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各级领导亦深入基层,直接到一些重点学科的重点教研室,与当时系总支及行政领导一起具体讨论培养学科带头人,建立梯队,在人力,物力方面见苗浇水,加以扶植,并把有些重点教师派到兄弟学校或对口工厂等处进修与锻炼。在西北地区很难引进外面的人才来校,只能靠自力更生,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在学校毕业生中,精心挑选德才兼备的学生留校任教,这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青年教师在西迁精神的鼓舞下,在老教师的帮助下,在教学科研实际工作中锻炼,朝气蓬勃,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成长很快。对此陕西日报于1961年5月2日及12月21日两次详细报道了西安交大是如何建设师资队伍的,包括老教师如何帮助年青教师,年青教师又如何在实践中学习、锻炼来提高水平等,最后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经过多年努力,在从上海迁来的在国内很有影响的教师队伍的基础上,一支强大而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建立起来了,有力地保证了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在国内处于名列前茅的地位。

      在这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中,6位院士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分别是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热能专家林宗虎院士,电子工程系电子陶瓷与器件专家姚熹院士,机械工程系轴承专家谢友柏院士,管理学院中国管理工程教育的奠基人汪应洛院士,机械工程系机械故障诊断专家屈梁生院士,电气工程系电源及网络优化专家王锡凡院士。他们都是50年代毕业于本校,在西迁精神的熏陶下,在艰苦创业的锻炼中发展、成长,都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做出了骄人的成绩。

      与此同时,一批高水平的重点学科在西安这块热土上亦建成了。如机械系的金属材料学科,强大的机械制造学科及轴承学科,动力系的热工及多相流学科,电机系的绝缘材料,电器学科,无线电系无线电技术等等,都在科学研究上做出了骄人的成绩,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

2. 优良传统落地生根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重中之重的任务,它需要作长期而艰苦的努力,持之以恒方能见效。为此多年来,我们的老师日日夜夜,付出了多少艰辛劳动啊!君不见,在炎炎夏日的深夜,老师们的窗口还灯火通明;在严寒酷冬的夜晚,交大老师都还身披棉衣还在备课。

      在教学方面,老交大的优良传统是“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起点高指的是学生入学水平要求高。学校还提出学生在校四年中,最重要的是要受到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三基”训练。院系调整迁来西安后,学校大力加强数理化等基础课建设;加强三门力学及热工、电子学、电工原理及电工学等基础技术课建设,并拨了一大批经费建设相应的实验室(为此还受到了教育部的表扬),这些都是保证老交大的基础厚,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弥补了由于院系调整带来的缺陷,使得西安交大的基础课及技术基础课的教学水平大大提高,在兄弟院校中有较高的地位。一些来参观访问的兄弟院校对此都评价很高。

      老交大的“要求严”传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所谓严师出高徒。要求严,一是对教师要求严,二是对学生要求严。首先是对教师教学要求严,对此,西安交大订有严格的制度,如老师上课前必须认真备课,一定要严谨,一丝不苟。教务处或系常常组织老教师去检查性听课,彭校长还亲自去教室听课。晚上教师必须到教室为学生答疑,一方面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另一方面了解情况,改进讲课。青年教师上讲堂前必须试讲,合格后才能登上讲台,并有老教师一对一的帮助,以培养年轻教师。不管哪位老师,学生对其讲课意见大,就要被调换。当时学校建起了一支教学水平很高的师资队伍,他们讲课突出重点,系统性、逻辑性强,讲课有声有色,常有学生反映听某数学课老师讲课感到是一种享受。学校按课程组织了很多教研室,教研室经常要开会,讨论本门课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当时学校及教师对学生要求很严,那时考试极少作弊,一经查实就要受到严厉的校纪处分,不合格的学生要受到留级或退学处理。对学生要求严,机制专业的毕业答辩就是一个例子。结业时除了要写一本厚厚的设计说明书外,结构设计图不得少于8大张零号图纸。答辩老师组织答辩组向学生提问很严,检查每名学生毕业设计是否达到了要求。有些女生未答辩好还哭鼻子。实际上,一个学校学风好坏只要晚上去看看图书馆及教室是否坐满学生,学生们是否都认真地在夜自修。西安交大学生每天要在图书馆及教室抢自修位置,晚上的图书馆、教室里坐满了自修的学生,鸦雀无声,这些说明西安交大的学风很好。

      西安交大实现老交大传统“重实践”亦是有名的。当时每门课都有几个试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必须认真完成各种试验。如机械系学生,为了在设计实践中让学生达到应有的水平,设有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两个教学环节,在整个四年中,每名学生必须完成设计图多少张。特别是下工厂实习,分为认识实习、工艺实习及毕业实习三次,每次4周到7周。当时西安民用企业较薄弱,所以如机动类学生,近的要到洛阳,远的要到上海、成都等地实习。我们带实习的老师是很辛苦的。炎热暑假,有的老师与学生一样睡在中学教室地板上。自己先要弄懂工厂车间技术,要请教技术员与工厂师傅,然后白天组织学生实习,进行辅导讲解,晚上常常深夜还不能休息。生活条件差就更不用说了。但是学生在实习中收获确实很大。

      当时关于学校定位的指导思想是“立足西北,面向全国”。西安交大要在国内保持一流水平,必需与国内一流企业、研究所等密切联系。这些单位近的如洛阳、宝鸡,远的要到上海、北京、成都、兰州等地,带学生去实习,搞科研合作。所以当时教师们真是不辞辛苦,全国满天飞。

      西安交大教职工不仅发扬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精神,在学校迁来西安后,确实又用实际行动实现了“弘扬交大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当时校园中优良教风与学风、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在全国是有名的。每年清华大学教务处只到这里来交流经验,我们亦总是到清华去学习。社会上凡了解我国高等学校情况的人,特别是校友们,总要设法把自己的子弟送到这里来学习。这里风清气正,学术气氛浓,环境优良。如人民日报在1961年5月17日发表文章《认真读书,刻苦钻研,独立思考,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学习质量提高》,就充分肯定了交大的优良学风。此外,蒋南翔教育部长亦对西安交大的教学质量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西安交大多年来经过全体师生员工辛勤劳动,大学本科质量不断提高,达到我国历史上最高水平。”交大的西迁确实把老交大的文化、精神带来西安了。一所高水平大学的特色主要不是在硬件上,而是在它的传统上,在文化上,在大学的精神上。一位大学校长曾说过:“读名校,读的是一种氛围,一种传统,一种精神。”大学的精神是内在的、本质的东西。西安交大有着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与精神,它是一代代师生员工及学生长期奋斗而形成的。

四、巨大的成就

      数十年来,西迁的交大数代人,特别是前两代人,克服重重困难,用青春与汗水,在黄土高原上建设了一所国内著名的学府。如今,在这1200多亩广袤的土地上,已是楼宇栉比,校舍林立,这里绿草如茵,桦柏竞秀,景色宜人,这是一个奇迹啊。西安交大确实已建成国内一流的大学了,能为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建设做出重大贡献了。

      如众所周知,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编写教材是高等学校教学方面的重要工作。这项工作,由哪所学校负责完成,就代表了一个学校的水平。六十年代初教育部提出不再照搬苏联那一套,要走自己的道路。为此,1962年受教育部委托,西安交大负责拟定工业企业自动化等10个专业教学计划草案,并提出内燃机等6个专业教学计划初稿。1961年教育部指定西安交大提出高等数学等12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初稿。在教材编写方面,1961年初受教育部和一机部委托,西安交大主持召开了全国高校热工学等5门技术基础课,金相等6个专业的教材编选会议。选定的6个专业79门课程教材中,西安交大编写、翻译43门,达半数以上。与此同时,在其他单位主持的机切等教材编选会议上,选定共103门课程教材,其中由西安交大编写的有31门,占三分之一。

      在科研方面,受教育部委托,在1962年上半年起草上报了“高等学校科研工作暂行条例”。在“1963—1972年国家科学技术十年规划”中,西安交大承担了32个规划,120个中心问题中的257个课题研究任务,其中负责的有9个中心问题、68个研究课题。从以上这些数字可以看出,西安交大六十年代在全国高校中已有较高地位。

      经过全校教职工数十年艰苦卓越的创业,在党委领导下,到八十年代后期,西安交大在历史上进入最辉煌时期之一,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各项工作已达到很高水平,在每年国家教委对教学科研评奖中,西安交大总是名列前茅。1984年4月,学校被定为国家“七五计划”中10所重点建设大学之一。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它决定了学校未来发展走向。当时从国家排名或民间评估中,西安交大在全国排名第四。下面一些情况亦很能说明一些问题。当时文汇报在1990年5月24日报道,“西安交大教学科研双喜临门,双获‘国优’,名列榜首”。该报以后又一次报道:“……获奖数在国家教育部直属高校中继1987年后再次夺魁”。就拿一个专业为例来说,我所在的机制专业当时是全校最大的一个专业。80年代后期,国内外专家一致公认本专业的教学科研水平在全国最高。如机制工艺及设备专业、液压传动专业的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都是由我们的老师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机械工程评审组召集人或副召集人先后都是我校老师。此外,液压专业全国第一个博士点,机制专业全国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都设立在我校。科研方面,水平亦很高,成果累累,当时本专业的科研方向有八面大旗之称。

      到1996年,西安交通大学已有10个学院,43个系,53个专业。经评定,学校有11个国家重点学科,33个学科(专业)可授博士学位,9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这些数字都说明学校水平在高校中名列前茅。又如在校学生已由迁校初3000余人,发展到13000余人。迁校40年后,为国家培养高级专业人才6.2万人,其中40%的毕业生在西北地区工作,大多成为生产第一线骨干。学校为西部特别是陕西科技教育事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陕西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如原教育部部长周济2006年4月9日在出席交通大学西迁五十周年座谈会时发表讲话所指出的:“正是交大的西迁,改变了整个中国西部没有一所规模宏大的多科性工业大学的面貌,也正是交大广大师生员工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才使得西安交大得以发展壮大,从而引领和带动整个西北地区乃至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986年6月,瞭望杂志刊登《大西北的灿烂明珠——西安交通大学》一文,称赞西安交大是西北高原上一颗明珠,“人们相信这颗明珠在开发、建设大西北的历史进程中,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2015年9月25日,时任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给学校的贺信中指出:“1956年,交通大学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全体从上海内迁陕西西安,从此为西部特别是陕西科技教育事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几十年来,西安交大为西北五省建设事业做出重大贡献,成为众多高校的排头兵,这些确是事实。从下面一些情况亦可说明问题。据2012年统计,西北五省有两院院士43人,其中陕西省为34人,西安交大为12人,分别占西北五省总数的27.91%,占陕西省的35.29%。从学科发展状况来看,在2002年全国高校重点学科评审中,陕西省评上共49个,其中西安交大为20个,占全省40.82%。从科研方面获三大国家奖来看,从2002—2012年间,作为第一获奖单位,西北五省高校获奖总数为85项,其中陕西省为73项,西安交大为38项,本校分别占他们的44.7%及52%。历年毕业的西安交大学生中约有40%扎根奋斗在西部。八十年代,我到兰州、金川、新疆等地考察校友工作情况。如到兰州那里,几个国家重点企业,如兰石、兰化,有的是党委书记,有的是总经理都是交大校友。开了一个校友座谈会,来的很多是甘肃或兰州厅局级干部,校友们戏说,今天开的像是局级以上干部工作会议。当时甘肃工业大学校长就是我校无线电系毕业生。金川是我国的镍都,当时公司总经理、纪委书记等都是我校毕业的。

      今天,交大迁校已过去60个年头了,建成一所国内知名的西安交大,若从1956年开始到80年代后期止,共历时近35年;若算到90年代末,则有45年之久。如今一所交通大学成为西安交通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两所国家重点大学了。西安交大与西安医科大学与陕西财经学院合并后,更壮大了,现已成为西北地区高等学校的排头兵;上海交通大学已成为在我国高校中名列前茅的著名大学。60年后的今天再回首观望当时中央关于交大西迁的决策及各种关于迁校观点的是是非非,可以看得很清楚了。关于西迁方案方面,我认为最后教育部呈报周总理批准并实际执行的方案(即“交通大学大部分专业及师生迁往西安,小部分留在上海,并与上海造船学院及筹办中的南洋工学院合并,作为交通大学上海部分”)是最正确、最合理的,它符合周总理指出的“交大问题应瞻前顾后,左顾右盼,四面八方都要考虑到”的精神。交大支援西北地区若用建分校等办法来解决显然不行,它起不到中央要在西部部署一所高水平工业大学的作用,而且当时亦有些工厂及学校正在内迁,交大不迁将起到很不好的影响。交大全部西迁的方案考虑亦不全面,因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很需要一所高水平多科性工业大学,当时上海唯一一所较大的工科大学是同济大学,但它的专业偏重于建筑、桥梁等方面,而且当时如果没有将交大一部分留在上海,就没有如今发展那么快的高水平的上海交大。显然,沿海大学水平再高都替代不了西安交大的作用,这亦就是西安交大一直被国家作为重点建设院校的重要原因。经过西迁后数十年的艰苦创业,两个交大都得到相应的发展,为此我们交大人应该感到光荣和自豪。

      当前,我们西安交大西迁精神要与“三严三实”教育紧密结合,与建设“四有”教师队伍紧密结合,扎根西北,服务国家,为国家和区域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不辜负老一辈教职工开创的西迁精神,不辜负国家与人民对我们的期望。展望未来,西安交大发展无限广阔。当前全校上下齐心协力,正努力拼搏。2014年,学校领导提出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目标。它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是构建“产学研投金”体系,集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为一体的“特区”。以后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目标,学校又发起成立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大学联盟”。全球2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联盟学校齐聚西安,推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学全方位合作交流。目前已有120多所大学加盟。以上是我校近年迈出的令人鼓舞的两大步。今后在西迁精神的鼓舞下,西安交大一定会更加兴旺发达,蓬勃发展。在这120周年校庆到来之际,让我们共庆学校西迁后的巨大成就和美好的未来。路漫漫其修远兮,我校将继续在西迁路上孜孜求索,奋勇前行。

 

      本文作者:史维祥,原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编辑: 力 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