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长河撷英>>正文
盛氏家族与汉冶萍 —在纪念“汉冶萍”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2016-11-01  点击:[]

 
 盛承懋
        1.盛氏家族与湖北与“汉冶萍”的关系
        近代盛氏家族的发展,应从我的“六世祖父”盛隆算起,从盛隆到我的“五世祖父”盛康、到我曾祖父盛宣怀、再到我的祖父盛昌颐,这四代,甚至包括我的父亲盛毓常都与湖北、与“汉冶萍”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
我的“六世祖父”盛隆生于乾隆丙午年(1786年),嘉庆庚午年(1810年)科举乡试中举。先后任浙江安吉知心县、浙江海宁知州。他的第二个儿子就是盛康。
       盛康1814年出生,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举,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进士,初任铜陵令,后任庐州府、宁国府知府、和州直隷州知州。曾在那里治水赈灾。1852年太平军攻克安庆、江宁,盛康被派往帮办江南大营粮台。之后在湖北任盐法武昌道,粮道等职。
       曾祖父盛宣怀在家中排行老大,兄弟四人。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占领了常州,为了躲避战乱,盛宣怀和祖父母、弟妹合家逃往湖北,在父亲盛康任职的湖北粮道衙门暂住,我的祖父、盛宣怀的长子盛昌颐就是在湖北出生的。
       1867年“六世祖父”盛隆在湖北病故,盛康“丁憂”,辞官送盛隆棺木回乡。“丁憂”之后盛康改官浙江杭嘉湖兵备道按察使。盛康在浙江杭州任职期间,经过苏州人顾文彬的介绍和作中保,买下了世界名园——留园,有意思的是顾文彬是盛康在湖北所任官职的前任,并先于盛康在浙江任职,顾文彬是苏州另一个园林——怡园的主人。
1870年,曾祖父盛宣怀入李鸿章幕府,此后便经常在湖北、天津、上海等地奔波,忙于湖北煤铁矿、轮船招商局的创办,参与赈灾工作。1875年,曾祖父奉李鸿章之命,在湖北找煤勘铁,筹备炼钢铁,几经努力,几次失败,内中的酸甜苦辣,一般人是难以理解的。
       光绪辛卯年(1891年),我的祖父盛昌颐通过“五世祖父”盛康的指点,到湖北武汉参加顺天乡的乡试,乡试中举。任湖北侯补道、湖北德安府知府。祖父盛昌颐在德安府任知府期间,对周边地区经济状况作了调查研究,了解到孝感县工场手工业“发展颇早”,于是他在安陆创办了与孝感地区不同的织布厂和汉东机器米厂,这在机械化水平与生产规模上,远远超过了周边地区,在当地轰动一时。人们评价“得时代风气之先的盛知府,与当时安陆境内的商人交往频繁”,对推动德安地区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少作用。
       2、我的父亲与汉冶萍
       我的父亲盛毓常,生于1897年3月,父亲出生那年正逢曾祖父盛宣怀被朝廷任命为太常寺少卿,所以被起名为毓常。那也是曾祖父再次从张之洞手中接办汉阳铁厂的第二个年头,由于我父亲是盛宣怀的长子长孙,因此备受家族的宠爱。在曾祖父的八儿八女中,真正能够理解曾祖父为人为事之道,并且成为他事业帮手的,唯有长子盛昌颐一人,现在孙子又诞生了,曾祖父显然感到他事业的延续有了期望。
       尽管父亲受到宠爱,但是严格的教育并不因此而放弃,从小就受到扎实的基础教育。可惜,好景不长,在父亲12岁的时候,祖父盛昌颐病逝了。这对曾祖父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少了一个自己最得力的帮手与支柱,这种痛苦是可想而知的。对我父亲而言,无疑也是最痛苦的事。这之后曾祖父对我父亲更加关爱了。
       父亲14岁的时候,曾祖父便把他送到英国去求学,与父亲同去求学的有比他大5岁的四叔公盛恩颐。父亲所读的学校是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四叔公则就读于英国伦敦大学。曾祖父在办洋务事业中,确实体会到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希望他们能掌握英语、自然科学、经济管理等知识,同时也想培养子孙独立的能力,让他们从小就远离家门。
曾祖父尽管公事十分繁忙,但仍惦记着远在海外的子孙,我父亲在英国,曾收到曾祖父寄给他的五张信笺的长信,勉励他努力学习,对他寄托了很大的希望。父亲17岁的时候,收到国内寄去的信件,得知曾祖父病重,要他立即回国。于是,他不得不终止学业,回到曾祖父的身边。
       在我父亲从英国回国之后,有一次曾祖父把父亲叫到跟前,对我父亲说,“汉冶萍公司,刚从英国购买了一套新的炼钢设备,他们请我前去剪彩,我年事已高,不久前还生了一场病,不能亲自去了”,要我父亲代为前往。我父亲奉命到汉冶萍参加庆典,回家后向曾祖父汇报的时候,随手拿出从那里拍的几张照片,曾祖父看着那几张照片,又是高兴,又是有些好笑,带着批评的口吻说,随让你在这种场合还要去摆“POSE”。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父亲在上海南京路上,设立了《毓常地产经理处》,开发上海闸北乌镇路附近的一大片土地。先后在那片土地上建造了360幢公寓房。所开发的房产从新闸桥开始,范围涉及闸北区5条马路。分为毓常总里、毓常东里、毓常南里、毓常西里、毓常北里。楼与楼之间排列有序,车道与便道都用水泥铺就,每一幢楼的建筑面积虽然远没有今天这样的规模,但在当时的上海,已是显赫一时的房地产项目了。
       日本侵华战争的“八·一三”淞沪会战中,我父亲在上海闸北的房产被毁于一旦,炸剩二十几幢;同时我父亲于1937年4月从国内带到日本东京银座,曾在《工业俱乐部》展出的300余件珍贵文物,也因战争原因,至今留存在日本。使我们家庭蒙受巨大的损失。
       3.曾祖父接办汉冶萍
       1896年,曾祖父盛宣怀再次从张之洞手中接办汉阳铁厂,至1907年新炉出钢为止,又度过了十一年的光阴,可以说,超过了他人生五分之二的光阴,都与汉冶萍密切相关。这期间,他当然还创办了许多其它的实业、承担了许多其它的任务。但是不能不说,办钢铁花去了他一生太多的心血与精力。
 在他从张之洞手中接过汉阳铁厂之后,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产品质量的问题。当时汉阳铁厂已经正式生产出钢材来了,但是这种钢材样子好看,质量不行,材质发脆,容易断裂。他弄不明白,为什么同样是煤和铁沙,同样是洋人技术和进口设备,洋人生产出来的钢材,质量好得很,而我们自己生产出来的钢材,质量就不行。国内聘请的洋人技师也讲不出个所以然来,那只有派人到国外炼钢厂去,在现场一个环节、一个环节仔细地去考察,找出我们问题的所在。究竟派谁去方能承担此重任,他立即想到了他的莫逆之交、苏州才子李维格。
       李维格(1867年~1929年),祖籍苏州吴县,幼时家境贫寒。他的父亲是昆曲旦角演员,李维格年幼时随其父半工半读。后受洋务运动思潮影响,立志效法西学以救国,入英租界格致书院学习,在校学习期间,耳濡目染西方文化,更产生赴欧洲留学之志愿。在亲友的资助下赴英国留学。因其精通英、法两国文字,对西方世界有实地的了解,回国后受到清廷一些洋务派人士赏识。之后他先后出访美国、日本,在此期间,他通过实地考察,进一步了解西方及东邻日本的发展,搜集各国工业科学发展的信息。那时国人学习西方,多注重政治制度及思想。李维格却与众不同,他注重格致之学(即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称得上博学多才。
       1898年夏,李维格应聘南洋公学教授。李维格于师范院教授英文。尽管执教时间不长,但是李维格在此期间以专业水平卓越、教学水准一流、认真执教、诲人不倦的高尚品行令广大师生敬佩。曾祖父对其的人品、学识早有所知。不久就被曾祖父聘为汉阳铁厂总翻译。
       曾祖父面对汉阳铁厂生产出来的钢材,质量有问题,要派人出去弄个究竟,思考再三,只有请苏州人李维格出马。1902年,曾祖父在给朝廷的报告中写道“。。。制造必取法于人,耳闻不如目见,臣久思亲赴各国一观其布置而不得其暇,只得遴派妥员代往考察。兹查有总办湖北铁厂三品衔候选郎中李维格,心精力果,体用兼赅,本来谙熟方言,近复留心工学,臣与李维格坚明约束,铁厂之成败利鈍,悉以付中。臣已代筹资斧派令该员带同洋工程司一名,克日驰赴日本,先阅其新开铁厂,即由日本放洋赴泰西各国,游历各厂,究其工作精奥之大端,彼何以良?我何以楛?彼何以精?我何以粗?他山之石,可以攻错。”
       李维格果真不负厚望,经过出国实地考察,他找到了汉阳铁厂生产出来钢材质量的关键所在,即矿石含磷过高,导致钢材易脆、易裂。他发现汉阳铁厂所采用的炼钢设备与炼钢方法,不适宜炼矿石含磷过高的钢材。在他回国之后,立即向曾祖父盛宣怀建议,购置新设备,改造旧式炼钢炉,放弃原用的贝塞麦转炉,改用马丁碱法炼钢炉,同时改进工艺,去除磷质。从李维格回国,购置新设备,再到炼出第一炉真正合格的钢材,又花去了整整五年的时间。
       1907年“汉冶萍”正式挂牌宣告成立,盛宣怀出任第一任总理,李维格出任协理。1908年盛宣怀奏请清廷批准,合并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正式成立“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堪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也是当时 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
       李维格之后十余年一直投身于汉冶萍,李维格不仅是一位钢铁实业家,而且他一生对教育情有独钟,他热心教育,提倡科学,多次捐资助学。1931年李维格先生,又将上海四栋房产捐赠东吴大学,并以其收益所得作为奖励自然科学之用,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苏州大学的前身东吴大学旧址内,有一座四层的建筑,名为“维格堂”,“维格堂”坐西向东,于1931年~1932年间所建,它是为纪念李维格先生为东吴大学捐资助学而兴建的。
       4、纪念汉冶萍、研讨盛宣怀与洋务运动的意义
       对盛宣怀与洋务运动,以及汉冶萍的研究已经很多了。我印象很深的是曾祖父对振兴民族工业的思想非常强烈,他一直强调“权自我操、利不外溢,循序而进,克期成功”。一度人们曾把他当作卖国贼,其实他是很爱国的。每办一个实业,曾祖父总会受到中伤和弹劾,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受到何种打击时,也要坚持既定的目标,曾祖父这一生,这个信念非常的强。第二点,就是加强现代管理和现代管理人才的培养,曾祖父在汉冶萍期间深感管理人才与理工科人才的缺乏,同时他清晰办教育是应该请教育家来办的,放手让他们去做,而且他培养的人才是注重质量的,而不是盲目地求数量。在教育行政化和教育大众化的当今,如何让教育家在教育中发挥作用,如何在大众化教育下,培养行业领军人物和跨领域人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第三,曾祖父做了工作以后随时会记录总结,非常注重基础资料的积累,比如说“盛档”已是现在研究中国近代史重要的文献。那我们现在在大干快上的时候,是否注意到基础数据和基础材料的积累呢?是否想到给后人提供了一份研究和进一步探索的宝贵财富和历史遗产呢?譬如说,关于汉冶萍的档案历史资料,在企业中被保存下来的,可能远远比不上在“盛档”中保留得多。为什么在当时东亚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我们有很多年轻人,根本没有听说过。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今天,我们国家的经济总量已经位于世界第二,我们是否还要强调发展实业,我认为完全有必要,我们要发展高精尖的实业,发展注重结构调整的实业,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必须有强大的实业支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我从曾祖父一生所从事的事业中得到的一点体会。
       曾祖父盛宣怀他曾经在中国比较贫穷、薄弱的时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我觉得这就很了不起了。在这一点上,作为盛宣怀的后人,我们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同时对自己也是一种鞭策。后人之所以还在敬仰他,学习他,无非就是看到了他的推动作用。在当今的社会建设当中,你的能力有大有小,你的岗位有重有轻,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作好本分工作,一定程度上就是对社会的进步起着推动作用,那你就无愧这一生了。像我现在研究房地产,就想通过我的研究,使中国的房地产持续、健康地发展,一定程度上也是让城市更加美好 ,让居民居住得更加好。
       谢谢在座的各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