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星汉灿烂>>正文
流水无语,大地铭记——缅怀张光斗校友
2013-10-21  点击:[]

张小亚 侯磊
2013年6月21日,中国杰出的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和工程教育家,中国水利水电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最受崇敬校友张光斗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郑南宁校长第一时间致电张光斗学长的亲属,对学长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向亲属表示诚挚慰问。全校师生怀着悲痛的心情深切缅怀这位杰出的校友。张光斗学长在我国的水利建设等事业上功绩卓越。他钟爱教育事业,在长达6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为祖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他的离去,是中国教育和科技界的巨大损失,也是交通大学的巨大损失。本文依据西安交大馆藏张光斗校友档案资料和书信等为主要素材,与读者一起重温他在交通大学十年求学阶段的传奇经历,感念他对西安交通大学母校的拳拳关爱之心,以此缅怀他对祖国和人民的大爱奉献精神。

一、通过一次选拔考试,圆交通大学优秀学子十年读书梦
1.发奋学习,成绩出类拔萃
张光斗校友1912年5月出生在江苏常熟鹿苑西街苍南厅的一个贫寒家庭。192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慕名已久的沪上名校——交通大学附属高等小学(时称交通部南洋大学附属小学),随后由于成绩突出,依次直接升入学校附属中学部、大学部。老交大招考学生非常严格,宁缺毋滥,经常是百里千里挑一,优中选优。2000年在接受母校校史研究人员采访时,张老说到:“我是直升大学的,因此进交大只经过进附小一次升学考试。小学(程度相当于附中)读三年,高中(相当于预科)读三年,大学四年,合计十年”。可以看出,多年以后,张光斗校友对少年时能顺利考入交大依然非常自豪。热爱祖国,发奋学习,立志服务人民是他这十年间的主旋律。1934年,他的大学同窗好友顾德欢同学在毕业纪念册上为他做的“小传”也证实了这点:“君为虞县人,年十六。甲子(1924年)秋肄业本校,余之同年友也,秉性静默,孜孜学业,手不释卷,所业精熟无伦,而算术更有心得。平居辄歌咏自遣,闻者怡神。尤崇节俭……惟逊于体育,似当常加以健身之功也”。
交通大学不管是附属小学、附属中学还是大学,素来以课程多,水平高,考题难,要求严而著称。张光斗校友晚年时回忆“交大附小的教学很繁重而且严格,主要课程有中文、数学、英文,历史、地理等,中文教的是文言文,要求背书和作文,数学先教算数,后教小代数,给很多习题,英文教文法和课文,每堂课都要拼音和听写,还要读课文。我想到自己家境贫寒,上学不容易,所以读书很用功,成绩也很好。”据档案记载,1930年6月张光斗从国立交通大学预科(相当于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毕业时,预科三学年六个学期的考试成绩总分达542.08,毕业平均成绩90.34分,名列30名毕业生的第三名,直接升入交通大学大学部木土工程学院,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涯,从此也奠定了他一生的职业奋斗目标。
上大学期间,在强手如林的交大校园,张光斗在学习成绩方面仍然几乎每次都名列前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交通大学对每年评选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施行免除学费的奖励措施。免费生的评选标准是“各门成绩平均在九十分以上,品行甲等者免学费”。张光斗连年获得免费生奖励。譬如,1930年11月8日,交大《三日刊》(第八十二期)上公布免费生名单,其中张光斗榜上有名;1932年土木工程学院乙组三年级第一学期在12门专业课程中,张光斗总分达到2294.80分,平均分88.92分,在24名同学中位列第二。到了大学四年级的第一学期,交通大学依然课程繁重,开设有13门专业课,张光斗总成绩2125.90分,平均成绩92.44,位列全土木工程学院第一名。老校友们都知道,在以严格要求为传统的老交大,平均成绩达到90分以上的同学是凤毛麟角的。
2.热爱人民——南洋义务学校的骨干分子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接受文化教育对于中国普通民众来讲,还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平民百姓文盲半文盲仍然很普遍。早在1920年代,一些教育先驱和有识之士针对此种现象积极倡导平民教育思想,积极倡导并推动平民教育实践,开启民智。交通大学的莘莘学子们积极响应,发挥自身所长,利用夜晚和节假日等业余时间开办平民义务学校,最初校名为南洋义务学校。义务学校免费招收社会上的产业工人、农民、无业者等普通劳苦大众,为他们普及基本知识,教授基本实业技能。平民义校所招收学员不分年龄大小、有无职业、有无知识基础,均可报名。好似接力赛一样,一级又一级交通大学的学生们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在社会上募捐经费,租赁校舍,维持平民义校运行。他们组织平教委员会,自己编撰教材,轮流为平民百姓讲授他们急需的喜闻乐见的知识课程。张光斗当年就积极参与其中,从预科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他不但经常给学员们上课,一度时期经还是平民义校组织骨干力量。他曾被推选为义务学校校基金保管委员成员,担任平民学校演讲主任和教务长等职。1930年3月1日,交大《三日刊》刊发平教委员会消息,公布平教职员名单。其中列举张光斗分工是:通俗演讲主任和平校教务长两职。1930年7月15日,交大《三日刊》又刊载学校教务会议决议的获奖名单,还在预科三年级上学的张光斗就因为在平民义校突出表现,和管院三年级学生胡赓运一起作为两名平民学校优秀工作者受到学校嘉奖。
通过以上史料记载,我们可以发现,从学生时代起,张光斗学长就读书不忘爱民,心系民众,用自己所学知识竭尽全力服务社会民众。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张光斗先生从1949年起,在清华大学执教60余载,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依然经常走上讲台,亲自为学生上课。这与先生青少年时代在交大平民义务学校的执教生涯息息相关。以学生时代交通大学的平民义校为立足点,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默默耕耘,诲人不倦,为祖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令人尊崇和敬仰。
3.学生时代的抗日运动组织者之一,满怀爱国报国之志
老交通大学传统精神里,爱国主义是最重要的一条。虽然学生功课繁重,考试严格,学生淘汰率很高,但爱国主义气氛非常浓厚。1925年张光斗在交大附属小学(时称交通部南洋大学附属小学)上学期间,上海发生了“五卅惨案”,交大学生到南京路去游行声援工人罢工,附小学生陈虞钦被英国巡捕枪杀,这更加激起全校师生愤怒,张光斗和同学们一起连日到南京路游行示威,高呼“打倒帝国主义”,与巡捕发生抗争。
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后,交通大学掀起抗日爱国新潮,学生自发成立抗日救国委员会。张光斗是该委员会重要成员,并担任壁报主编(相当于该委员会宣传部长)。他和同学们两次到南京中央政府请愿,声援工农抗日救国运动。1931年11月12日,交通大学学生自治会全体代表大会选出抗日会各部部长,规定每届任期两星期。在第一届抗日会委员名单与分工里,张光斗担任研究部委员。与抗日爱国同学一起,掀起抗日反蒋怒潮。张光斗在交通大学的十年求学时光,不但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而且用自己的爱国实践行动诠释着一个青年学子为祖国和人民而奋斗的信念和理想。
1934年,张光斗结束了在校10年的求学历程,以优异的成绩从交通大学毕业,并随即考取清华大学庚款公费留美生赴美留学。他先后获得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此时,张光斗已被哈佛大学录取,并获得全额奖学金准备攻读博士学位,爱国心切的他说了一句至今让人肃然起敬的话:“中国如果亡了,得个博士学位也没用!”随即毅然谢绝导师的热情挽留,放弃唾手可得的大好前程,踏上了回国的轮船。回国后,先后在四川建立一批小型水电站,为后方军工生产提供电力,支援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张光斗全身心投入水利水电事业,在祖国的版图上,凡是有河流的地方就有他的目光、他的足迹,为祖国的江河治理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殚精竭虑,成为我国水利水电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离校后继续热切关注母校发展
1.两次发来贺词,祝贺母校校庆
虽然离开母校,但张光斗学长经常在百忙之中关注母校的发展。早在1981年,西安交大举行85周年校庆之际,其时正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的张光斗学长由于出国,不能来母校参加校庆,专门给母校写来校庆贺词:“敬祝母校校庆,在教学科研上有更大成就,为社会主义四化作巨大贡献。西安交大为西北培养高级科技人才,十分重要,意义极大。同志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是周总理的关怀,我们更要贯彻遗志。作为校友,衷心拥护。我理应回校参加校庆,因将出国,所以不能前来,甚歉!我不能前来学习,引以为憾!”
1986年2月3日,西安交大90周年校庆暨迁校30周年之际,张光斗院士因事无法到校祝贺,又专门给时任西安交大校长史维祥教授写来信件,信中写到,“母校九十大庆,西安交大建校三十周年,理应返校祝贺。……经过全校老师同学和职工的努力,成绩卓著,盛誉全国。特别是校风学风优良,令人钦佩。工程教育的改革,目的在于提高教学科研质量,要加宽知识面,打好理论基础……”激励西安交大母校师生继往开来再展宏图,取得更辉煌的成绩。最后表示,若是有机会一定来母校祝贺校庆参加科学报告会,向母校学习。
2.古稀之年,到西安交大母校参观
1984年12月初,张光斗学长首次回到阔别50个春秋的西安交大母校,主持教育部属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研究协作组第三次专题研究会。这次会议张老下榻西安交大招待所,虽然年逾古稀,但精神矍铄,与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高等工程教育专家畅谈高等工程教育的基本原则,交流教学改革经验。会议间隙,他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母校的校园和实验室,看望了师长、学友,与史维祥校长等学校负责人交谈,仔细询问学校教学科研等发展情况。当看到学生珍惜时间勤奋学习忙于实验的身影时,张老称赞西安交大学子依然保持着老交大刻苦认真的老传统。当了解到近年来,母校有了新的发展,加强了重点学科建设,成立了研究生院,老校友倍感欣慰。他兴奋地说,母校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一定能够打开新的局面。最后,从工作人口中当得知自己大学时期的老师钟兆琳教授到上海去治病,张老非常遗憾此次未能见到恩师。
3.关注母校科学技术发展,多次给学报编辑部写信评述文章
1995年3月13日,《西安交大教育研究》(现《西安交大学报社》(社科版))编辑部收到校友张光斗院士的亲笔信。在信中,他强调“高校办学体制必须改革,但前提是与工业企业密切结合,共同把我国工业搞上去,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信件全文仅千字,言简意赅,观点明确。表达了张老对当前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对母校工作的关心与支持。自1997年《西安交大教育研究》改名为《西安交大学报》(社科版)后,张光斗院士一直担任该学报学术顾问,尽职尽责。他经常阅读西安交大学报社科版,还时常给编辑写信,就学报上一些作者的文章内容进行评述,并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2002年张老给学报编辑部来信,他非常赞同2001年第4期学报上张耀灿有关经济全球化论文中的观点,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必须加强思想理论教育,加强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的教育,维护国家主权,加快发展,牢记邓小平同志的教导,发展才是硬道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使企业成为主体,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张老不仅关注科技本身的发展,还十分重视科学技术领域的道德建设。2003年3月编辑部再次收到张光斗院士来信,信中他评述了学报2002年第4期刊登的几篇文章的观点和内容。针对张存浩院士的文章“科学道德建设与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他认为文章论述的科学道德建设很有必要性,科学道德问题亟待重视。他认为作者阐述地非常精辟,需要好好学习。对刘治国,李国平的文章“用环境经济手段保证西部可持续发展”,张老在信中不但对该文观点给予肯定,还对于作者没有涉及的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应该主要靠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农民主要投劳和少量投资,仍然需要政府利用财政手段来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不知这种看法是否对。”
从这些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作为老一代的科学家,张光斗校友总是对母校的学术发展充满了鼓舞激励之心,他博学谦逊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感人至深。他以自己高龄学长的睿智和勤奋,时刻关注和激励着母校西安交大学人不敢怠慢,敦促学报文章质量不断提高。想到他由于年事已高视力不佳,身体情况极其不便的情况下仍然伏案工作,学报编辑们每当看到张老的这些亲笔信件,都不禁为之动容,心头涌起的深深敬意难以用语言表达。
4.鼓励母校青年学者在科学技术研究上大胆创新
1997年6月6日,时任西安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的霍有光教授收到一封普普通通却使其非常兴奋和感动的回信。起因是霍老师之前发表了一些关于中国西调渤海水改造北方沙漠的设想的文章,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反响与注意。在他即将撰写《策解中国水问题》这部书之前,曾于1997年6月2日,冒昧地将相关的一些设想写信求教于著名水利专家、时任清华大学教授的张光斗院士。他未料4日后,就很快收到了张老亲笔回信。在信中,张老首先祝贺西安交大学报《社会会科学版》更名,指出理工科大学也要重视人文社会科学,赞扬母校理工与人文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因为霍有光教授当时兼任学报社科版副主编)。其次,针对霍有光教授西调渤海水用以改造华北沙漠生态环境的文章内容,张老大力肯定了此想法的创新性,还就此问题的下一步深入研究详细阐述了三点自己认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读完大师的信件,霍有光教授深感鼓舞,对于写作《策解中国水问题》一书充满信心。后来,在此书的序言中霍老师深有感触的写到:“从老一辈水利专家对新思想新观点的呵护中,丝毫看不到所谓‘马太效应’的踪迹,一缕科学、民主、务实的学风迎面吹来,不仅使后学非常感动,而且备受鞭策与鼓舞”。时年已经86岁高龄的张老视力和身体已经衰弱,仍然亲自执笔为母校素不相识的学者写来如此认真、细致、严谨的答复信件,他这种尊重科学、为祖国和人民谋福利的精神永远是后来者学习的榜样和标杆!
流水无语,大地铭记!斯人已去,风范永存!张光斗校友毕生服务祖国和人民,坚持科学和民主的精神风范永存中华大地的山水之间!



①1956年,我国西部建设需要大批技术人才,交通大学主体迁往西安。大量图书设备和绝大部分档案资料随校西迁,1959年命名为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大档案馆存有1896年建校伊始到1949年的大量历史档案资料,其中就有钱学森、张光斗、王安、江泽民、陆定一、周建南等众多校友的报名册或成绩单等珍贵资料。本文第一部分提到的张光斗中小学和大学时期的成绩单即藏于此。


作者简介:
张小亚 西安交大档案馆 馆员
侯 磊 西安交大档案馆 职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