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星汉灿烂>>正文
担当身前事 何计身后评——弟子们心目中的何正嘉教授
2016-10-31  点击:[]

 
 
彭碧仙
      公元2013 年12 月29 日23 点39 分,一颗顽强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享誉机械故障诊断界的著名学者、我校机械工程学院何正嘉教授在与病魔顽强抗争6 个月后,不幸与世长辞,享年71 岁。
      噩耗传来,师生们无不扼腕叹息。而与其相濡以沫、情深意切的一干弟子学生更是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纷纷通过bbs 等平台撰文、留言,表达敬意,寄托哀思……
     忘我的工作精神
       熟悉何正嘉的人知道,他一直将巍巍学府视作自己的人生禅堂,并且用几十年的杏坛生涯完成了个人的命运归宿。
       对待工作他简直升华到了一种“痴迷”的境界。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与他人一样,何正嘉肩上的工作担子,一头挑着教学,一头挑着科研。
       何正嘉和他讲授的“机械故障诊断学”、“非平稳机械监测诊断原理及工程应用”、“现代信号处理技术及应用”等课程,历来是学院里饱受各方面赞誉的老师和课程。
       忆起往事,与何正嘉相识近10 年的学生曹宏瑞说:“还记得每年恩师都要给我们讲老子的《道德经》,教导我们要有‘上善若水’的品质。恩师形象地将做学问比作烧开水:从20 度开始,一直烧到98 度水可能还是不开,可是一旦烧开了,所有的成果就会像冒泡泡一样沸腾而出。”
     “据我所知,恩师是为数不多的坚持在三尺讲台的教授”。他老人家对学术对育人的追求,我相信只要与他有一面之缘的人都会印象深刻。恩师对学术是追求“大道至简”,我想上过他的“小波”课和“故障诊断理论”的同学都深有体会。在学校我听了很多门“小波”课均不甚了了,直到上了一节恩师的“小波”课竟然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目前远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从事微系统设计研究工作的谭继勇这样评价其恩师。
      yunzhi 2013 年12 月30 日在学校bbs上留言:“缅怀!何老师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机械故障诊断学科,老骥伏枥,极少休息。记得研一的时候晚上给我们上完三节‘信号处理’课,还回到教研室彻夜写报告。”
      何正嘉在国内机械监测诊断领域堪称是“大师级”的人物,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造诣颇深,著作等身,成果累累,2010 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因为工作需要,直至2011 年9 月方才正式退休。本是到了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的时日,但何正嘉并未至此“淡出”,甚至没有片刻的停顿和蹉跎,而是继续承担学院研究生的“大课”讲授任务,受聘担任学校教育质量专家督导组组长,同时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向自己倾心的学术领域——机电装备运行可靠性研究。
       得到过自己的导师、著名机械质量控制与检测诊断领域专家屈梁生院士的耳提面命、言传身教的何正嘉,秉承了前辈学术思想精髓,拒绝做“钻故纸堆、坐冷板凳的老学究”,毕生坚持到生产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于是,在“远望号”卫星测量船寒风刺骨的甲板天线砖塔上,在地铁盾构滚滚灰尘的隧道中,在攀枝花矿的电铲、潜孔钻上,在西固电厂的汽轮机组旁,大家经常可以见到何正嘉瘦弱而忙碌的身影。
      而这种事必躬亲、亲力亲为,忘我工作的作风和态度,一直伴随到他生命的晚期。
      何正嘉生前的学生和同事李兵满怀深情地讲述了与老师最后一次“出差”的经历,将一帧别样的感动和美丽作了“定格”:“半年前的一天,何老师和我要带着教研室8 位同学去临潼做实验。去之前我劝何老师不用亲自去了,他不同意,坚持同去。上午的试验结束后,由于车间冷,我劝何老师先回去,他一定要坚持到晚上试验完再回。我好说歹说才把他推进了暖和一些的办公室。心想这下他总该小憩一下吧。可当我再次路过车间办公室时,从窗户看到他还是在借着车间微弱的灯光,审阅博士生论文。真的不敢想象,那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实验后的第二天,我便得知导师被确诊患病,需要马上手术……”
      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何正嘉治学的严谨态度在校园内外有口皆碑。
       何正嘉生前是偌大校园里,乃至国内外该学科领域耳熟能详的“ 大家”,2008 年荣获陕西省“师德标兵称号”,广受专家同行和莘莘学子的尊敬和爱戴。
      在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工作中,他从不为名所累,总是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他经常摘录《论语》、《道德经》中的至理名言组织研究生学习。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清明,在止于至善。”
      他做事高标准,严要求,从不马虎。在撰写与修改学术论文和科研报告时,从主题到结构到内容,从单词到语法,他都会一一修改,逐字校对,哪怕是订书针也要求订得端端正正。当学生们没有达到既定要求时,他会语重心长地说:“不要小看这些细节,小中见大,连简单的标点符号都能出错,那些复杂的公式推导和计算你怎么可能认真啊?”“就在今年6 月初,身体已有不适之时,他还与我们一起修改一篇‘多波’的综述文章,熬到凌晨3 点,我们年轻人已经哈欠连天,这位古稀之年的老人,依然才思敏捷,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这篇长达24 页的文章历时2年,一共修改了9 稿,几次博士生和我都有放弃的念头,但先生总是信心满满。目前该论文已经在2014 年MSSP的第一期正式发表。当我把论文被接收的消息报告给病榻上的先生时,他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并且说,看来我们故障诊断内积变换原理的学术思想被国际同行认可了,但由于‘多小波’在理论上难度较大,限制了其工程应用,现在要尽快公布源程序,让更多的人来学习使用‘多小波’。”念及至此,何正嘉的弟子、现任学校招生办公室主任的訾艳阳每每不能自已。
      2013 年12 月30 日,也是恩师仙逝的次日,身处四川成都的谭继勇望着窗外久久不散的弥漫大雾,喃喃地搜寻回忆着过往的感人片段:“我手里有一篇经恩师修改过的英文文章,看着那密密麻麻的朱红笔迹,感慨万千。恩师对学术的严谨的确让弟子们受益无穷。”“还记得最后一次见到恩师时,他老人家热情地邀请我探讨机电设备的可靠性分析和预测,并且开心地跟我探讨了很久,那双睿智的双眼里面透出的是智慧和对学术的执着。”
     谦和的学者风范
      1963 年的夏天,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的何正嘉以优异的高考成绩选择进入西安交大学习,并从此扎根秦岭北麓的关中大地50 余年。      许是由于骨子里与上世纪50 年代“西迁人”有着太过一致的心路历程,交大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在何正嘉那里,成为了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在言行中的思想动力。还是大约在三年前,接受媒体采访谈及人才时,何正嘉只说了四个字:德才兼备。他还进一步阐发道:“所谓‘德才兼备’,就是要把‘德’放在第一位”。当年他的一位学生在结婚前夕,忽然接到消息说学校与济南炼油厂的一个合作项目出了一点技术问题,亟待解决。那位学生果断推迟婚期,前往济南解决了问题。这件事令何正嘉印象非常深刻,他认为那位学生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务,而且维护了交大的声誉,充分体现了一个合格人才应具备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这个“段子”后来也成为了何正嘉每年对新生进行“学前教育”时的“保留节目”。
     “其实说起来我不是恩师的合格弟子。我对于学术的追求不如其他师兄弟。我常常偷偷抽时间去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每每见到恩师,我这个不务正业的弟子都是绕道走,生怕恩师责怪。直到有一天,他知道了我的所作所为,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我怯怯地站着,不敢看他的眼睛。然而意料中的责骂并没有出现,恩师竟然微笑地表扬我做得对。他说作为一个高学历的人才,品德尤其重要。随后还推荐我去参加学校的各类竞赛。当我拿到荣誉归来,恩师竟然把我与另外两位因学术获得荣誉的师兄弟并称,让我感到莫大的骄傲。”谭继勇这样诠释着何正嘉的学者风范。
     1992 年即师从何正嘉,目前供职于西门子(中国),从事“铁路信号”开发应用研究的“大弟子”赵纪元连用几个“忘不了”,深情讲述了恩师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给予自己的点点滴滴:“何老师第一次同我谈话,就使我对信号处理和故障诊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给我选定研究课题——小波变换,虽然我欣然接受,可看了一些资料后,发现需要的数学知识很深,我有点退却了。何老师却说:‘小赵,没事!我和你一起研读这些外文资料’。多少个日日夜夜,何老师给我补数学中的工程变换,他帮我推演小波变换。您还帮我跑前跑后,多次联系数学系的程正兴教授,以彻底明白小波变换理论。这样,我坚持了下来。”
      何正嘉常和弟子们开玩笑说:“做学问,就像学音乐,不一定非要演奏交响乐,唱支山歌也可以,只要好听,有特色,一样歌声嘹亮。”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先后演奏出了小波有限元裂纹定量诊断、机械设备故障高精度诊断的内积变换数学原理、运行可靠性评估等美丽的旋律,登上了JSV、MSSP、ASME JVA等众多国际学术圣殿。将有限的精力和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科学事业中去。
       何正嘉曾率先将先进的非平稳信号处理方法引入机械监测诊断领域,提出了变工况非平稳机械设备运行故障诊断方法,获1999 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时年57 岁。针对制约重大装备结构裂纹不能动态定量诊断的重大技术难题,从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发明到仪器开发,形成了一整套具有原始创新的技术发明成果,填补国内外在裂纹动态定量诊断的技术空白,十年磨一剑,再铸辉煌,获得了2009 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时年六十有七。
      即便因患病实施手术后,无论是因为数次住院身体状态每况愈下,还是连续3 日重度昏迷的情形时,何正嘉挥之不去的惦念和耿耿于怀的牵挂,首先仍然是他的学生及其未竟的事业。
      担当身前事,何计身后评。
      将毕生精力和心血倾注于自己所钟情的事业之中,以永不停歇的脚步丈量和书写自己的绚丽人生。弟子后辈们心目中的何正嘉是一个楷模,更是一座丰碑。
      诚如其弟子郎倩所言:“大师的存在是一种希望,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毕生都在奋斗。启明星一样的引路。我们寻着那一种信念追随下去,这个世界才会有希望。大师走了,伤心之余,能做的,是好好做一个不让何老师失望的弟子,做一个让他骄傲的弟子。” (转自《西安交大报》(第849期))

上一条:送别蒋大宗
下一条:老松泰斗邢润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