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思源心语>>正文
守望、见证与传承——“医学教育抗战纪念碑”建碑侧记
2016-11-01  点击:[]

 
  史瑞琼
 
        “医学教育抗战纪念碑”历经半年多的筹划实施,于我校118周年校庆期间隆重揭幕了。揭幕仪式结束的那天,在从汉中返回西安的长途车上,贾箭鸣老师对我说:“作为这项工作的参与人之一,你应该用你的眼睛和笔把立碑经过记载下来,这是你人生一段宝贵经历的回忆,也是你身为校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听得出,贾老师对立碑工作能够顺利圆满的完成,是倍感欣慰的,毕竟这对于我校医学教育及整个学校的声誉和发展是有一定意义和价值的。
        最近几日我也是颇为激动与兴奋,每每回想起揭幕一刻,总觉得似实似幻,开始认真思考梳理,不管是讲述自己的体会感悟,还是作为立碑的见证记录,写写总是有必要的,想想一个人若无丰富的经历,值得记述的东西也不会太多。
        记得我刚聘岗至校史中心的时候,就听贾老师提过立碑之事,这对未曾从事过相关工作,对医学教育历史知之甚少的我来说,实在没有怎么留心一下。直到去年九月,贾老师带着我和政策研究室的彭正霞老师去汉中选址的时候,一切都还仿佛懵懵懂懂,只当是一项工作去完成罢了。
        那是我第一次去汉中,走在高速路上,一边欣赏着秦岭山脉的美景,一边听贾老师讲述立碑缘由。原来,我校医学部的前身是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1937年七七事变后,毅然迁至陕西坚持抗战兴学,在秦巴山地度过了8年多的艰苦岁月,由此奠定大西北医学高等教育的根基,其奋斗精神和创业功绩是不朽的。2012年4月,受校党委书记王建华委托,蒋庄德副校长参与筹建西北联大纪念活动,贾老师也参加了其中的一些工作。当年9月,多所高校举办的有关研讨会召开后,经实地考察,蒋庄德副校长、贾箭鸣副秘书长正式向学校提出建立一座医学教育抗战纪念碑的动议。对此,从王建华书记、郑南宁校长,到负责医学工作的闫剑群副校长、负责校史工作的宫辉副书记,均予以大力支持。现在的任务,就是要将这座纪念碑尽快建立起来,以缅怀先贤,激励来者。当时,还约请第二附属医院医务部副主任、校史与大学文化中心特约专家杨龙老师撰写了有关考证文章。杨老师曾任二院宣传部长,对于医学方面的校史素有研究。
         九月的汉中,气候十分温润宜人,我们一行三人在陕西理工学院西北联大史研究专家陈海儒老师的指引下,先后去了文家庙小学、马家坝等处。这些都曾是西北联大医学院师生学习工作的地方,留下他们兴学强国、播传薪火的历史足迹。走在乡间小路上,贪婪地呼吸着富有泥土气息的清新空气,医学前辈们的身影实在有些久远,眼前的景象让我觉得更像是林间采风般的新奇。旧时的土墙小屋、斑驳的青瓦石楞、藤架上丰硕的冬瓜果实、田间新绿的秧苗,还有远处传来的阵阵狗的欢叫,在我脑海中总是有种历史与现实、沧桑与鲜活的强烈碰撞,我只粗浅地认为研史者就是要给沧桑的历史重新赋予鲜活的生命,我们正要去做这样一件事情。
         经过实地调研考察,我们认为将纪念碑建在医学院附属医院旧址之一,当年为一座乡村庙宇,现为城郊的一所小学——文家庙小学校园内较为适宜。文家庙小学创建于1939年,历经时代变换,如今是一所拥有10多名教师,200多名学生的乡村小学。校园虽面积不大,但绿树环绕、翠竹繁生,令人惊喜的是园内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着医学院师生曾共用过的一口水井。倾听着贾老师给小学教师们讲述医学院在汉中办学八年的奋斗历史,伴随着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师生们当年不畏艰难、开拓奋进的学习生活场景才变得逐渐清晰起来。
        在征得文家庙小学同意后,我们初步拟定就在师生当年共用过的这口水井旁建碑,寓有“饮水思源”之意。此外,在小学园内立碑有利于遗址和纪念碑的长期留存和保护,也具“薪火相传”之意,凸显其激励后人的教育功能。文家庙小学的向韵校长是一位精力充沛的年轻人,在整个建碑过程中,他给予了大力支持。
        从汉中返校后就开始积极筹备立碑一事。致函当地文教部门协商此事,向学校申请专项经费,联系纪念碑设计团队,草拟初定方案等等。庆幸这每一环节在贾老师的亲力亲为下都能顺利推进,初拟的设计方案也得到党委常委会的正式批准。作为协助者,我认真完成着所交办的每一项工作,虽然尚不能完全体会建碑之意义,但我知道这件事饱含着全体医学师生的期许,我们必须尽力去做并且要做好。
        第二次的汉中之行,是寒假起假的那一日,已到隆冬时节。这次出行的任务是,陪同纪念碑设计者,著名雕塑家、我校人文学院教授贾濯非老师实地考察,以确定具体设计方案。此前,对贾濯非老师早有所闻,知道他是学校北门浮雕和四大发明广场雕塑的设计者,曾多年任艺术系主任,获过多项殊荣,在雕塑界颇有名气。
        记得那日,与贾濯非老师约好早七点见,可是等了近半小时也不见其人。贾箭鸣老师说:“怕是太早贾老师还没有起,我们不好冒然打扰,还是再等等吧!”说完,他独自一人又去贾濯非老师楼下等候。十多分钟后,看到贾老师同一位头发略长、胡须浓密,一身休闲式装扮,很有艺术范儿的老师一起,快步向我们车的方向走来,我想那一定就是贾濯非老师了。上车后,贾濯非老师只简短地说了一句:“不好意思,早上有点工作要赶,忘记时间了。”细问之下,才知道他为了赶工作,前晚只睡了两三个小时。在了解到他还患有糖尿病,且已年逾花甲时,顿时被他那种勤奋敬业的精神所打动,想着也只有懂得与时间赛跑的人,才能在人生的轨迹上书写得更加丰富和精彩。
         那日之行,除了进一步明确纪念碑的设计方案,实地考察了拟定的纪念碑制作厂(汉中市南郑蜀汉雕塑艺术厂)外,于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来回八小时车程中,两位贾老师一路的交流给予我的教诲和启迪。他们交谈的内容从科学到艺术,从历史到政治,从哲学思想到具体事例,从历史伟人到平凡师生,一路听来受益良多,也感叹于自己能有这样的机会去学习两位老师深邃的思想和为人的风范。
        那日之后,在寒假即将结束之时,我接到贾箭鸣老师的电话,他说,“校庆揭幕之日日益临近,设计方案需加紧落实,等这几日雨雪天气过后,我们要再去趟汉中。”于是,在天刚放晴时,我们与贾濯非老师还有他的两个弟子一起,第三次踏上去汉中之路。
        由于连日雨雪,高速路两旁的山脉都覆盖着薄薄的积雪,远远望去真有银装素裹的韵味。不过也正是因为刚过雨雪天的缘故,山里雾气重重,路上能见度极低。坐在车厢后排,我心里还是有些紧张的,系紧安全带,手扶侧位把手,想想西汉高速时有状况发生,于是默默祈祷着千万别出什么事故。倒是看着前排两位贾老师,依旧谈笑风生,大有欣赏美景的心情时,才暗暗嘲笑了一下自己的胆小和不淡定。走到中途,太阳冉冉升起,气温有所回升,弥漫的雾气也开始逐渐褪去。看着于山雾缭绕间透过的晨曦,心情也为之动容了。赶紧拿出手机抢拍照片、发送微信,好好地在朋友圈中“炫耀”了一下这不起早不能见的美丽景色。不过,若不是时间定格在早上,其实这霞光尽染的场景与夕阳西下之时是有几分相似的,所不同的是人的心境吧!毕竟看着太阳初升,万物更新之势,总会让人充满活力与激情,想想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立碑之事进展顺利,心情就更加愉悦了。
        那一次,贾濯非老师是带着他设计的3D图,再去文家庙小学实地修改完善的。我这才知道从上次构思到此次设计出初稿,都是贾老师在寒假中加班完成的。其实,假期中另一位贾老师也没闲着,他请杨龙老师草拟了碑文,并予以斟酌和修改。碑名也经广泛征询和反复斟酌后,定名为“医学教育抗战纪念碑”。又通过杨龙老师出面,特邀当年负笈深造于此,终生献身大西北医学教育事业的全国劳动模范、人民教师奖章获得者,我校二附院皮肤科著名专家,93岁高龄的邓云山教授题写碑名。
        第三次汉中之行,贾濯非老师和他的助手胡冰成同学进一步修改完善了纪念碑的设计方案,又在厂家挑选好制作石材、沟通好实施方案,提出具体细微的要求。之后不久,我们原班人马又开启了第四次汉中之行,那时距纪念碑揭幕仅剩一个月的时间。
        记得那日虽已是初春,但清晨微风拂面还是有些清冷,出行匆忙的我,也忘了加条围巾,竟在冷风中微颤起来。可令我怎么都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会被贾箭鸣老师看在眼里。就在我们整装待发之时,远远看到贾老师的爱人张老师向我们走来,手中还拿着样鲜艳的物件。走近我们,张老师把一条丝巾递给我说:“天冷,加条围巾会暖和些。”我这才反应过来,刚才贾老师的电话是打给张老师,让她在上班途中顺路给我捎条围巾的。我又回想起上次出行,也是在同一个地点,天气更加寒冷,贾老师让我坐在车里,而他却独自去贾濯非老师楼下等候。每每回想起这两个细节,心里都有说不出的温暖。总是有老师教诲我说,要好好跟着贾老师学做事、学做人,而我自己也常常庆幸能有如此好运,遇到这样的好领导,如师如父,在他的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的地方。
       当我们第四次到达汉中的时候,为了提高办事效率,贾濯非老师带着他的学生直奔纪念碑制作厂家,以便了解进展、现场指导。而贾箭鸣老师则带着我和中心的小杨一起去了文家庙小学和汉中市教体局,就揭幕仪式的细节问题与两个单位进一步交换意见。之后,我们赶去厂家已近晚饭时间。非常有幸的是,看到了贾濯非老师和学生一起制作泥塑的过程。他一边给我们讲解他的构思,一边用娴熟的双手塑造出不同的实物模型,还不时询问我们“这样好不好”、“那样怎么样”。对于外行的我们来说,于他的构思理念和设计制作,我们真的提不出太多的见解和意见,唯有尊重与信任。
        此后的一个月里,贾濯非老师又自己开车单独去了两趟汉中,一次是碑石镌刻完成进行细节修补之时,一次是纪念碑安装落成之时。他说这两次很关键,一定要亲自去看看现场才放心。
        而我和贾箭鸣老师在这一个月里也多为此事忙碌,拟定揭幕仪式议程、致函邀请校内外人士、落实与此相关的各项事宜等等,还专门与社会教育处副处长巩稳定老师、二附小校长李宏印老师一起,商讨如何与文家庙小学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已经不记得我们单位内部为此事开过多少次会,商讨过多少回细节问题了。只记得贾老师反复提醒我们说,此碑意义非凡且受人瞩目,即便微小的细节也要考虑周全。再加上立碑地点远在校外三百公里处,揭幕仪式有校领导和汉中市领导出席,所以前期的沟通、协调、准备工作唯有做得细之又细,才能保证这项工作完成得顺利圆满。
        随着揭幕日子的临近,纪念碑已制作完成并如期安装到位,所有的事情也基本上准备就绪,于揭幕仪式的前一日,我和彭正霞老师又一次乘车赶往汉中。此次之行,正是油菜花盛开的时节,但与前几次不同的是,我已无暇欣赏沿途风景,心里只专注于揭幕一事,计算着出席领导及嘉宾的时间和行程安排有无疏漏,场地如何布置较为妥当,与汉中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还有何事协商,仪式上的每一个环节准备是否充分,若遇大雨天或是其他状况是否需要制定应急方案、提前采取措施等等,所有的细节在脑海中像过电影一样地预演一遍,只希望能早点到达建碑的小学,以便进行充分的准备。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我们走过这么多回西汉高速都较为顺利,偏偏那日发生事故,我所乘的长途车在隧道中被堵近三个小时。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那车还呆在原地无法前行,真真体会到什么叫做“事与愿违”,那种心情用“心急如焚”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经过近七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安全抵达汉中长途车站。四月的汉中阴雨连绵,那日更是下着瓢泼大雨。我冒雨赶到文家庙小学,一步入校园,便迫不及待地去看看建好的纪念碑。看着眼前的实物,仔细观察着她的每一处细节。依井而建的纪念碑,碑石选自南郑秦岭山处的花岗岩石,在雨水的冲刷下,显得格外殷红鲜亮;正方刻有邓云山老先生题写的“医学教育抗战纪念碑”字样,侧面镌刻着邓老先生的生平简介,正是有他的见证,使得这段历史变得更加鲜活而生动;上方用红色花岗岩雕刻出医药箱、听诊器、书本及钢笔等实物造型,寓意师生办学期间救死扶伤、薪火相承,开创西部医学教育的伟大奋斗精神;背面以阴刻和不清晰的轮廓影像雕刻出当年井边汲水和清洗绷带的人影,提示后人铭记先辈、秉承传统。碑石以南就是那口师生群众曾共用过的水井。虽然井的栏板、井圈及井盖,都是这次重新复制做旧而成,但视觉上与原井浑然天成,凸显出设计者的巧妙构思与制作者的精良技艺,配以井栏正面所刻“饮水思源”四字,更加丰富了纪念碑的内涵和意义。石井之南是另一块自然形态的花岗岩石,用以镌刻碑文,用简短精炼的语句,记述着这段历史。
     “公元一九三七年抗战军兴,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师生怀民族大义慷慨赴陕,救死扶伤,播传薪火,于艰苦卓绝中奠立大西北医学高等教育千秋基业。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医学院、国立西北医学院由兹而勃兴焉。其后继者更有西安医学院、西安医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与各附属临床教学医院、医疗卫生科研机构。公元一九三八年三月,医学院移师汉中,植根于斯凡八载,加速抗战兴学步伐,焚膏继晷,弦歌不辍。校舍先后设汉台、孙家庙、马家庙、黄家坡、黄家祠等处。斯地文家庙,尤曾为校本部与附属医院驻地。此井开凿久远,清甜甘冽,见证当年烽火岁月,频传师生与民众鱼水情深之佳话。今特立此碑,以志饮水思源,彰示我国医学教育之伟大奋斗精神。”
        再次诵读碑文,回想那战火纷飞的年月,这里曾记载着医学前辈们为了民族振兴、教育发展而顽强拼搏,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英勇壮举;也书写着汉中人民与之帮扶相协,哺育其成长的高尚情怀。虽然年代远去,那些人物事迹已是那样的遥远、朦胧,但后来人是不应该忘却那段峥嵘岁月,我想,今天我们将纪念碑建在这里,就是在用我们的方式,对那段历史做最好的守望。
        简单直观地对纪念碑品鉴欣赏之后,我便赶紧与文家庙小学向校长一起投入到揭幕仪式的筹备中,并尽量将能做的事项提前准备周全。回到宾馆时已近天黑。眼看窗外依旧大雨如注,能做的只有祈祷明日天公作美,揭幕仪式上一切顺利。
        第二日清晨刚一起床便趴向窗外去观察天气情况,发现虽然雨势变小,但依旧淅淅沥沥地下不停。无暇顾及那么多,洗漱完毕就赶去小学。原本以为前一日已经准备很充分了,但是没想到还是非常忙碌。工作以来,这好像是我第一次承担起重大活动的主要筹备任务。作为联络中心,一个上午就在接打电话、发送短信、请示汇报、沟通协调、布置安排中快速度过。当一切准备就绪,一直飘洒不停的雨水也有所收敛,天公大有放晴之势,汉中市的领导、相关人员和一早出行的学校领导、老师也于既定时间先后抵达揭幕地点。
        上午十一时五十分,“医学抗战教育纪念碑”揭幕仪式于潇潇春雨中,在贾箭鸣老师的主持下如期举行。校党委书记王建华、汉中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王建军,原西安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原西安交大党委副书记朱宏亮,以及汉中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春丽,陕西理工学院院长何宁等,在热烈的掌声中揭开覆盖在纪念碑上的红绸。当红绸慢慢揭开,碑文石、旧石井、纪念碑一一呈现在大家眼前的那一刻,我清晰地感受到在场所有人赞叹的眼神和惊喜的目光。我想那是因为眼前的景象完全超乎大家对纪念碑的常规印象,映入眼帘的是在翠竹绿树的掩映下,经雨水冲刷洗礼,显得分外干净自然、庄重肃穆,如人文景观般地雕塑艺术品,为整个校园平添了些许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韵味。
        在党委副书记宫辉朗声宣读碑文之后,王建华书记代表学校发表讲话。他指出:“医学前辈们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兴亡紧紧联系在一起,胸怀民族大义,不畏艰难险阻,以坚韧执着的奋斗精神,写下可歌可泣的壮丽史页,永远令我们感到自豪。他们的爱国敬业情怀和巨大牺牲精神,所创造和积累的学术成就、医疗经验,凝聚成为一笔宝贵财富,奠定了大西北医学教育的千秋基业,带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安医学院、西安医科大学,以及2000年后西安交大医学教育领域的蓬勃发展。相信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具有光荣传统和开拓精神的西安交大医学教育,必将迎来历史性的飞跃。在西安交大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进程中,医学领域必将焕发出更加熠熠夺目的光彩!…… 在深切缅怀医学前辈之际,我们也向汉中市广大人民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人民的期盼和哺育,是学校发展的不竭源泉。今天我们把纪念碑建在当年师生和群众共用的这口水井边,就是要饮水思源,牢记办学宗旨,勇于开拓奋进。今后,从西安交大整体,到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们,都要继续增强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意识,自觉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从他们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
        随后,汉中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王建军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高度评价医学院师生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和服务热忱,指出:“纪念碑的落成,不仅为汉中市增添了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为市校之间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实现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创造了新的契机,希望能够将学校的优势资源与汉中的产业、政策优势相结合,将更多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到汉中科学发展的丰富实践之中。”
        在揭幕仪式上还签订了西安交大二附小与文家庙小学的帮扶合作意向书。
        参加揭幕仪式的除我校医学部、党校办、宣传部、社会教育处、公共管理学院、第二附属小学等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外,还有陕西理工学院副院长傅明星、汉中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徐有业、汉台区人民政府区长牟晓飞,汉台区教体局局长邵小河等。仪式举行之后,汉中市委书记魏增军等会见了西安交大来宾。
        揭幕仪式虽简短但不失隆重,达到预期效果。回想建碑的整个过程,从选址到揭幕历时七个月。在这两百多天里,两位贾老师所投入的精力、付出的心血自不用多言,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以及政研、校史工作人员的团结努力也必不可少,还有校内外人士的支持帮助也当铭记于心。因此,在揭幕仪式结束之后,我们专门致函汉中市教体局和文家庙小学,对他们的大力支持和精诚合作表示衷心感谢。又将纪念碑实物图片和揭幕仪式照片制作成精美相册,带上鲜花、礼物,登门拜访了邓云山老先生。
        一走进邓老家,贾箭鸣老师就向他献上鲜花,并代表学校送上问候和祝福。邓老热情地招呼我们落座,亲切地跟贾老师交谈起来。老人家认真倾听着贾老师介绍建碑始末,专注地欣赏着相册中的每一张图片。也许当时的情景勾起他太多回忆,看完相册后邓老生动讲述了他当年在西北联大医学院求学,及工作后多次远赴边疆,从事麻风病学研究与实践的艰难经历,讲到动情之处,老人竟潸然泪下,也打动了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每个鲜活的事例背后,都凝结着邓老这一辈人对祖国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对战友的浓情厚意,对工作的无私奉献。注视着眼前这位衣着朴素、精神矍铄,一生饱经磨练考验,取得不凡成就的鲐背老者,环顾他干净整洁但稍显陈旧的居所,心中敬意油然而生。想想人这一生多少是要为人、为家、为国做出些贡献的,平凡与伟大也是相较而言,在我们这些后生晚辈看来,邓老波澜壮阔、成就斐然,为祖国、为人民、为医疗事业、为麻风病学做出杰出贡献的一生,无疑是伟大的。
        邓老两小时多的深情讲述,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触动还有震撼,但是怕打扰老人家休息,我们不得不起身告辞。我想我不会忘记我们与老人一一握手挥别的瞬间,他紧握着贾老师的双手,激动地说:“学校建立医学教育抗战纪念碑这一举措,对我校医学教育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有幸能为此碑润笔题字,是学校赋予我的无限荣耀,真的非常感谢学校、感谢你们……”那一刻,我为老人深情而真挚的致谢感动,理解了立碑之举对于像邓老这样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倾其一生的前辈们的非凡意义,更真切的体会到其中蕴含着对于现在或即将献身于医学事业的广大师生员工的启盼和激励,期望正如邓老所言,纪念碑能发挥其里程碑的作用,使我校的医学教育事业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拜访过邓老后,更坚定了我将建碑过程记录下来的想法,只是过去那二百多天中的所学所感,对于文学修养尚浅,文字功底不佳的我来说,很难用区区几千字的青涩语言准确又生动的描述出来,只希望作为此事的一个见证者,能将其表述清楚,多些记载罢了。都说“读史可以明智”,从此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作为一个校史文化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学习历史、守望历史,还要将更多尘封的史实精粹,用更加丰富的载体加以呈现,运用于今天学校的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中。同时,我们也有责任将今天学校的发展变化,用一双见证者的眼睛去真实记录,使文化得以延续,使精神得以传承,成为未来者愿意去守望的一笔宝贵财富。
        守望、见证与传承——校史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之使命,我会继续为此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上一条:最美的学府
下一条:峥嵘岁月 无悔青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