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杰
享誉海内外的知名科学家王选是中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他发明的计算机汉字信息处理技术和激光照排技术,实现了中国印刷行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成为我国自主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杰出典范,并为信息时代汉字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其成果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两次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成就。王选因此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科学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牌、首届中国专利发明创造金奖等,多次被授予全国劳模、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并荣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选毕业于北京大学,并长期在北大工作,然而他的学识成长过程却与交通大学有着不可割舍的渊源。
王选的父亲王守其1918年秋考入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附属中学,1922年毕业后直升大学,攻读铁路管理专业,1926年毕业时,学校已改称“交通部南洋大学”,即后来的“交通大学”。与王守其同届毕业的同学中,有后来的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两人既是同乡,又是同舍。
王选的姑父李泰云,也是交通大学毕业,曾到美国留学,回国后在交大做系主任。因为学的是机械专业,希望实业救国,为了把研究成果变成产品,自己办了一家工厂,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一名实业家,同时仍担任交大一个研究所的所长、教授。李泰云注重把科技成果转换为生产力的思想和行动对王选有很大影响,是王选发明计算机汉字信息处理技术和激光照排技术,实现印刷技术革命的重要诱因。
王选的表姐夫辛一心也在交通大学上过学。他勤奋好学,敢为人先。他的一个交大同学学习成绩比较好,辛一心觉得竞争不过他,便独辟蹊径,挑选了一个冷门专业——造船,并去英国留学深造,终于在造船事业上大有建树。新中国成立后,辛一心在交通部一个造船研究院当院长,参与了我国解放初期主要船舶的研制工作,成为这一领域的权威之一。
父亲的正派和钻研精神,姑夫的实业救国,表姐夫的另辟蹊径,都在王选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种子,对他日后选择人生道路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王选1937年2月5日出生在上海衡山路964弄堂15号。王选父亲有强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为了让儿子记住这一使中国遭受耻辱的事件,父亲给王选起字“铜卢”。上海的苏州河上有一座著名的大桥“外白渡桥”,位于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是贯穿南北的交通要道。上海沦陷后,桥上挂起了日本国旗,有日本宪兵把守,中国人必须对着旗子三鞠躬才能过桥。深受之苦的王守其对日本极为痛恨,不愿爱这份屈辱,几年不走外白渡桥,宁愿绕远从其他桥过河。王守其还教育子女不要买日本货。有一次,王选的大姐因日本钢笔便宜,就买了几支,王守其发现后大发脾气,把钢笔丢到火里烧毁,还狠狠训斥了女儿一顿。
交通大学毕业的王守其对“交大传统”十分推崇。他把五个子女先后送到深受交大传统影响的当时上海最好的私立学校之一——上海南洋模范学校读书。王选和哥哥姐姐们在学习氛围很好的环境中健康快乐的成长着,个个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们从南洋模范中学毕业后,均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大学。大姐王俭比王选大7岁,1947年考上燕京大学医学预备班,然后去协和医学院上学,毕业后分配到南京军区总医院。大哥王遹从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先后到大同煤矿学校北京煤炭干部管理学院任教。二哥王迅和二姐王儁考上了复旦大学物理系。王儁一直从事与核物理有关的工作,王迅成为谢希德教授的重要门生,毕业后留校,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选的童年和少年时代(1941——1954)是在上海南洋模范学校度过的。王选多次颇为自豪地说:“我是‘空前绝后’老南模。”其意思是,上海南模学校曾在1941年设立幼稚园,后来因故取消,而王选正是这一年进园的。多数南模学生包括王选的哥哥姐姐从南模小学上到高中毕业,加起来总共12年,而王选比他们多上一年幼儿园,在南模待了13年,所以“空前绝后“。
上海南洋模范学校简称“南模”,前身是创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的“南洋公学附属小学”。1927年南洋公学被国民党政府接管,改为交通大学,不再办附属学校,所属部分遂分离出来,正式成立南洋模范中小,性质也从公立变为私立,但校址仍在交通大学内。1937年,交通大学被日军侵占,南模从交通大学撤出,迁入姚主教路(现天平路)200号的一栋花园洋房。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南模云集了一批传承交大传统的水平很高的教师队伍,加上严谨的治学风气和良好校风校纪,成为上海最著名的学校之一。迄今南模校友中已有30多名院士以及不少海内外著名学者。
1941年9月1日,4岁的王选被父母送入新建的南模幼儿园,开始了一生的启蒙教育。这一天,幼儿园的全体老师和孩子们,在葱茏的树林和如茵的草坪前照了合影,从1927年就担任南模校长的沈同一先生也来祝贺。一年后,5岁的王选升入南模小学,开始了求学生涯。1948年,王选以优异的成绩从小学毕业,被保送升入南洋模范初中。
南模初中的教师比小学的教师更加优秀。他们许多都是大学毕业,完全可以在交通大学做讲师,但因为南模中学学风好,工资高,所以被吸引了过来。听他们讲课,完全是一种享受。
给王选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教数学的刘叔安先生。60多岁的刘叔安教了一辈子数学,所以上课的时候经常会对某个学生说,“我教过你父亲,你父亲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有点倚老卖老的意思。他总结了一套独具魅力的教学方法,边讲课边配上各种手势,十分生动。像讲到分子和分母颠倒,他就把大拇指和食指相对起来上下转动,一边用青浦口音说“翻个转身”。他还教给同学们许多巧妙的速算方法,譬如计算末位数是5的数的平方,可以用(a5)
2=[a×(a+1)]25这个公式。如15
2=[1×(1+1)]25=225;又例如一个数乘以11的方法用以下公式表示:ab×11=a(a+b)b。如12×11=1(1+2)2=132。初中三年刘叔安生动愉快的教学法,引发了王选对数学的兴趣,他仿佛踏进了奥妙无穷的宫殿,很快对数学着了迷。到初三时,王选已不能满足老师的进度,开始自学新的内容,学期中间,他把整个学期的习题就全部做完了。刘叔安先生给王选的留言是:“我教过你们三兄弟,你们是‘王氏三杰’”。
1947年发生在上海的学生爱国运动,是10岁的王选接触进步思想的开端。这年春天,国民政府教育部以经费紧张为借口,下令交通大学停办航海、轮机两系,并取消一个学院。上海地下党组织巧妙地利用教育部和学校当局的矛盾,发起了护校运动,最终迫使国民政府收回了决定。王选有个远房表哥,比王选大13岁,当时在交通大学上学,住在王选家中。他一回家就悄悄给王选讲交大学生运动情况:学生们怎样弄了火车,说服司机把火车开到南京请愿,一路上如何冲破国民党的重重阻挠,最终取得胜利。后来国民党军警又怎么按照黑名单来抓人……在表哥绘声绘色的讲述中,爱国进步的思想开始在小小年纪的王选心中萌芽。
由于南模中学和交通大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受交大影响,南模中学在1945年便组建了地下党支部,学生爱国进步运动蓬勃开展。当时交大的校门与南模的后门相隔仅数百米,国民党的警车载着头戴钢盔,手持防暴武器的警察,在交大和南模校门口的附近转来转去,伺机镇压学生运动。王选有一天早晨上学,一到学校就看到进门的布告栏上挂着一件血衣,是一个学生被特务毒打之后留下的,上面写着几个醒目的大字:“看看特务们的血腥暴行”。王选和同学们看了都“触目惊心”。他憎恨国民党的腐败和残忍,对学生们的勇敢和坚强充满敬佩。
1949年5月,12岁的王选目睹了上海解放的盛况。1951年,14岁的王选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为班里第一名团员。这一年王选被免试保送到南模高中,回到了阔别三年的天平路200号,就读于高一(丙)班。南模高中对高水平教师实行高薪聘任,使一些教师宁愿放弃交通大学副教授或讲师的职位到南模任教,所以各科都集中了一批优秀教师,可谓名师云集。
教数学的赵宪初先生在南模任教70年,后来担任南模校长,是上海一代名师。他是王选兄弟五人的数学老师,教学的特别之处是“声情并茂”。一些需要记住的公式,他常常以特殊的音调朗读,并带领大家一起背诵,学生们很容易记住。后来有位校友还请人把赵先生的声调谱成曲子传唱。赵宪初教得最绝的是三角。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件事,“文革”期间,赵宪初被打入“牛棚”,一位著名美籍华人学者访问上海,指名要见赵先生。于是工宣队只好“陪同接见”。那位学者一见赵先生的面就深深鞠躬说:“中学很多课程我已忘了,唯独赵先生教的三角还记得。”
在赵宪初的影响下,原本就喜欢数学的王选上高中后不久,就像上初中时一样,把高一到高三的数学课本上的习题全部做完了。王选后来报考大学数学系,与此有密切的关系。1998年赵宪初逝世,王选单独送上一幅花圈,表达对先生的崇敬。王选回忆起赵宪初先生说:“赵宪初先生上课从来是笑嘻嘻的,他风趣地把俄国数学家罗勃契夫斯基叫‘萝卜吃死鸡’。赵先生脾气特好,说话幽默,笑口常开,我想这是他长寿的重要原因。”
南模的启发式教学对王选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回忆说,南模的教学方法很特别,是一种启发式的教育,他们的教学生动活泼,从不搞题海战术,而是启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通过生动的教学启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自学性,觉得念书是一种乐趣。不是像现在有的老师那样使劲地搞疲劳轰炸,布置很多很多的作业,使学生觉得念书是个很苦的事情。
1953年,王选高中毕业,班主任说:“王选的成绩,考北大、清华、交大都没有问题。”一直在上海生活的王选有了一种长大了要考到外地去的念头,这是一般孩子都向往外边世界的普遍好奇思想。王选政治上要求进步,向往北京,因为北京是首都,政治气氛好,于是第一志愿报成了北京大学数学系。他的实力使他如愿以偿。这种实力来自他的勤奋和天赋,也来自具有交大氛围的南洋模范中学和就学于交通大学的诸位亲朋的薰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