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思源心语>>口述西迁>>正文
西迁情 卫国心
2016-11-01  点击:[]

 
——从母校走进中国航天
                                                                                              沈世恩
        4月8日对笔者注定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1896年4月8日创建的母校,在前一个甲子,率先建成了我国最优秀的工业大学。1956年4月8日,继续成为国内最著名的工业大学,母校隆重纪念60周年校庆,笔者有幸参加。在即将开启的后一个甲子,交大则为国家、民族而生。在校庆大会上,彭康校长宣布,为响应中央号召,交大将在今年暑期西迁进陕。1960年4月8日,因国防建设的急需,笔者提前毕业,被通知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从此进入了正值创业时期的中国航天。在第三个甲子来临之际,2016年4月8日为纪念建校120周年暨迁校60周年,母校隆重举行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誓师动员大会。此刻,母校又站在新的征途的起点。2016年却又巧逢于1956年10月8日创建的中国航天(国防部第五研究院)60周年。
        我离开母校已经56年了,在航天系统也工作了53年,虽已到了耄耋之年,而由这几个“4月8日”所连接构成的我和母校以及中国航天交织的深深情怀,往事历历在目,抚今追昔,怎能不让我去回首往事……
        1955年夏,怀着工业兴国、强国、报国的强烈愿望,秉承着对交大的仰慕,我报考了交大。1955年交大在招生时明确说明,为建设内地,开发大西北,1956年秋,除造船系留上海、电信讯系去成都外,其余将迁往西安。8月,我被交大录取。
        选择了交大,进入了交大,就意味着选择了西迁。在上海学习一年后,1956年8月10日,我义无反顾地登上了西迁的专列。到了西安,才真实地体验到,古都与我国第一大都市、繁华的大上海的差距,比原来想象的要大得很多。原以为一所已经建成,校园优美、教学生活、设施配套完善的新交大在等待着它的主人入住,而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乡村泥泞道路旁,没有校门,只建好一部分校舍的建筑工地。困难比想象的要多、要难。漫漫西迁路,步步皆艰辛。而交大西迁人心系国家、胸怀大局的初衷不变,信念永存。精神所至,砥砺前行。奉献、执着、艰苦卓越的一代交大西迁人及其接力者,锲而不舍、披荆斩棘、再接再厉、续创辉煌。如今,母校已将这种精神提炼升华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奋斗”的西迁精神。西迁精神是一种伟大的国家情怀,只要国家需要,交大西迁人胸怀大局,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对国家、人民表现出了心中大爱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它是矗立在人们心中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
        1960年2月,五年级下学期、我们的毕业学期开学。从3月中旬开始,我已投入了紧张的毕业设计。4月8日下午,学校学生处负责人告诉我说,因国家需要你提前毕业了,后天到国防部去报到。她还告诉我,这次共21人(机械系只有我1人)提前毕业,后天由我领队去北京报到。我们仅用了两天时间,办完了所有离校事项,于10日晚通过军人候车室登上了北去的列车。
        到了北京,才被告知我们来到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这是我国导弹火箭研究机构。在当时这是国家机密。接着我被分配到二分院的一个设计部下的一个研究室工作。从此,我走上了国防尖端科研工作岗位。我们深深懂得,没有强大的国防便没有民族的尊严。我们承担的工作是国家命运所系,与民族安危相连,关系到强军强国。为此,我们深感使命无上崇高,责任十分重大。从此,我的保国之心更为坚定。我们暗下决心,“宁可少活几十年,也要让我国的导弹飞上天”,立志要为我国国防尖端事业献身。当时五院98%以上的技术领导及技术人员(98%是应届毕业生)均是非航天专业的“科班生”,我们的工作实际上没有人指导、辅导,全凭自己的努力和钻研,我也是如此。为了能承担工作,我首先学习了导弹基本知识和更多的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我如饥似渴、日以继夜地全心投入到工作学习中去,每天都要到深夜,从不懈怠,如此坚持了数年。当时五院的中心工作是参加仿制生产,旨在承担设计师工作,通过仿制掌握设计生产知识,能尽快承担自行研制重任。我也被任命为一个型号的电动伺服机构设计师,下厂参加仿制生产。在我有了较多的专业知识后,在学懂、学深的基础上,我对产品进行了“反设计”,即从给定的产品技术参数、要求,追溯其原设计思路,进行设计计算,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此举收获甚大,也为我下厂指导仿制生产奠定了很好基础。
        1963年初,组织上决定我一个人作为设计师驻厂负责产品仿制生产。下厂后,我是各种技术文件的最终签署者,全权负责各种技术问题处理,即要从技术上指导生产,责任非常重大。我精心履职,在与工厂共同努力下,历时两年,产品终于定型,我以设计师兼军代表双重身份,在相应的定型文件上签了字。不久型号定型,装备部队。通过近5年的学习、仿制生产锻炼,我已基本上具备了自行设计研制能力。1965年起,我就承担了自行设计研制工作。我负责并成功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军民两用伺服控制元件,并负责制定了航天部和国家标准。我先后承担并成功研制了五种伺服机构,应用于五种型号并定型。
        伟大的事业由伟大的精神所驱动。伴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中国航天人在党的领导下,培育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伟大民族精神在航天领域的具体表现。从20世纪80年代末总结提炼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传统精神,到1998年9月18日江泽民同志提出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再到2003年10月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航天精神不断丰富、完善和升华,不断激励着中国航天人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更大成就。在爱国主义伟大旗帜下形成的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航天人崇高的思想境界、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过硬的工作作风,是伟大民族精神与航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航天事业之魂。中国航天人始终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牢记重托、不辱使命,以国家需要为最高需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视祖国的航天事业为生命,以崇高的追求和执着的信念,为祖国的强大和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忘我顽强拼搏。
        我要由衷地感谢母校,是您给了我知识、理想和信念,教育我如何去做人,去报效祖国,使我终身受益。我是怀着浓浓的西迁情,从母校走进中国航天的,如今已铸就了坚强的卫国心。从我进入中国航天那天起,深知肩负卫国重任而矢志保国。我始终兢兢业业、严、慎、细、实极其用心地工作。我没有辜负母校对我的培养与期望。在航天系统工作期间,我的科研成果中,有1项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1项获得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得航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我曾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并获得航天创业奖章。回眸我的航天生涯,感悟航天人生,可以概括为:胸怀理想,报效祖国;持续学习,不断创新;砥砺前行,攻坚克难;大力协同,团结共事;践行精神,成就价值;精神不失,信念永存。
        母校是我成长的摇篮,我始终感恩,此刻我一直关注着母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航天是我毕生报效祖国、贡献国防的家。如今,中国航天正在为实现“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战略目标而奋斗。我深信,我们的目标一定要达到,而且一定能够达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