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工作动态>>正文
交通大学西迁:使命、抉择与挑战》前言
2016-10-31  点击:[]

贾箭鸣
 
        交通大学1896年以南洋公学之名创建于上海,为近代中国新学勃兴之嚆矢,盛宣怀、唐文治、叶恭绰、淩鸿勋、蔡元培、孙科、黎照寰、吴保丰等政界、学界、实业界巨擘先后长校。兴学强国,帆举浪涌,披荆斩棘,志在绝巅。其问世未久,即成为海外享有盛誉,国内具有领衔地位,理工管三足鼎立,“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一座工业大学。1921年命名交通大学后声誉尤著,是钱学森、张光斗、罗沛霖、杨嘉墀、王安、吴文俊、徐光宪、蒋新松等一大批杰出科学家读书与成长的摇篮。百余年来,学校亦曾走出白雅余、黄炎培、邹韬奋、侯绍裘、陆定一、汪道涵、江泽民这样的为数众多、影响深远的时代巨子。
        交通大学西迁,即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实施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东海之滨、黄浦江畔生长业已整整60年,素有“东方MIT”之称,历来被视为东南翘楚的交通大学,贯彻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由杰出的教育家彭康所率领,由繁华的大上海迁至西安,在大西北黄土地永久地扎下根来,以承担国家赋予的重要使命。这是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调整工业建设布局、文化发展布局、高等学校布局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新中国知识界开创未来的一次伟大行军。而其拂云绝尘而来的“大树西迁”,也以万丈精诚所凝注之如椽巨笔,浓墨重彩写就学校崭新历史篇章。
         路漫漫其修远兮,1955年开启的交通大学西迁,于今匆匆60载,风云沧桑一甲子,已然老去几代人了!至本书草成之2015年仲春,西迁教授、副教授依然健在者,十不有一,即当时的青年教师、莘莘学子,亦已近乎耄耋之年。然而在西安交大师生员工脑海中,西迁人永远是年青;当年举校西迁日夜兼程踏下的那一行行足迹,依然深邃鲜活,依然以异乎寻常的坚定姿态,不间断地向未来延伸;西迁燃起的大学精神熊熊火把,洞彻心扉,烛照四野;西迁风雨中那璀璨的意象和磅礴交响,催人奋袂而起,亦令人潸然泪下。
         余生也晚,1956年8月在西安出生时,适逢交大前辈首批千余人奔赴西安之前夜,于不期然间结下了深厚的缘分。后有幸进入这所仰慕已久的大学学习和工作,忙忙碌碌中不觉已临退休之年。60年前的大树西迁虽不及见,而沐浴西迁精神亦几达一生。近因交通大学双甲子校庆在即,有感于目前相关西迁的图书资料尚不多见,早年出版的校史之外,权威性的著述仅凌安谷先生等1995年所撰《交通大学内迁西安史实》,以及王世昕先生、祝玉琴女士等在此前后所编几种回忆录,虽然大都出于西迁亲历者手笔,具有很高价值和很强感染力,读来每每令人感同身受,颇获教益,但就交大西迁这段重要历史而言,仅有这几种图书未免稍显单薄,况且出版时间也都比较久远了,今天的读者恐已难觅其踪,于是鼓足勇气,不揣冒昧,以一年半之前主持学校档案事务为机缘,悉心搜览有关西迁史料及各种文献,并造访有关人士,于西迁精神的再学习、再认识过程中,试写出这本简陋小册,借以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
         史踪渐远,为尽可能还原现场,用原材料说明问题,本书征引文献资料较多,乃至大段引入文中,但都一一予以注明,在这里谨向所引文献之原作者或编者表示深深敬意。书中图片来自馆藏档案及10年前作者所编图册《百年足迹》,由同事洪楠所整理提供。西安交大出版社已确定由周冀副编审担任本书责任编辑,这是继《百年淬厉电光开》后我们之间又一次愉快的合作。
         识见肤浅,行文粗疏,词不达意,但心却是虔诚和热烈的。查阅资料和据案写作之际,追思前贤,遥想当年峥嵘岁月,并展望未来,往往激动难抑。近来一些西迁老同志,包括作者所熟识和敬重的多位老师、老领导不幸相继离世,悲痛与缅怀之余,也在警示作者自己抓紧进行工作。现在赶着时间终于完成此书,退休庶几心安。谨以此献给母校创建120周年暨西迁60周年,献给教育和培养我的老一辈交大人,也献给愿意多了解一点交大西迁历史的读者朋友们。
 
                       作者2015年4月樱花初绽之日
                       于西安交大档案馆
 
(贾箭鸣著《交通大学西迁:使命、抉择与挑战》全书20万字,已于2015年9月由西安交大出版社出版发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