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
首页
要闻速览
专题策划
长河撷英
星汉灿烂
史册新页
思源心语
校史专著
觅踪画廊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谈谈史志编写问题
2016-10-31
点击:[]
谈谈史志编写问题
贾箭鸣
近年来学校大力倡导编写学科史、院系部门史,各单位都在进行这项工作,已有了初步成果,总体情况是可喜的。但毕竟是第一次着手此事,也遇到了一些困惑。比如我们正在写的,甚或已经写出的,够不够得上“史”,拿出的文本属于“史”还是在“志”的范畴,或者两者都不是?进一步讲,我们应该朝哪个方向去努力?这里我谈一点个人的认识。
一、关于历史著述
历史著述一般区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
(1)编年体:以时间为顺序编撰和记述历史。
(2)纪传体:以人物传记的方式记叙历史。《史记》乃其开山和典范之作。
(3)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每事各详记起止,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前后连贯,又不重复。把人物在历史上活动的年代和所起的具体作用,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加以叙述,使读者既详其事件原委,又了解人物在事件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我在2015年出版的《交通大学西迁:使命、抉择与挑战》虽然写得并不好,但大体算是这种类型。
在此之外,还有历史专题著述、口述史、回忆录等。如我写的那本《百年淬厉电光开:西安交大的历史脉络与文化传承》,是多个专题的集合,也写到一些历史人物。
应该说,编年体是最常见也最具权威的史书类型,校史、学科史、院系部门史一般要求按照编年体来撰写。我自己并没有从事过这方面工作,谈不出体会,在这里以我自己常看的西安交大三本校史著作为例:
1、《交通大学校史(1856-1949)》,西安交大、上海交大编写,主编陈贻芳、刘露茜,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出版,39万字,共分六章,每章又分节进行叙述,每节还有小标题。每一章结尾处都有本章小结。
如第一章南洋公学时期(1896-1906),本章共六节,并有12个三级标题。前三节分别是“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三级标题分别是南洋公学的诞生、机构和更迭、经费和待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设立师范院”等等。第二章“创建近代工科大学(1906-1920)”,本章共八节,有21个三级标题。第三章“正式定名交通大学(1921-1927)”,第四章“建立理工管相结合的交通大学(1928-1936)”,第五章“抗日战争时期的国立交通大学”,“第六章抗战胜利后的交通大学(1945-1949)”,情况类似。
另外作为要素单元,书中有序,有图片,有附录,有后记,有参考书目,是一本很完整的历史著作。
2、《交通大学校史(1949-1959)》,西安交大、上海交大编写,主编刘露茜、陈贻芳,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21万字,共分六章37节,三级标题。各章标题分别是:“交通大学历史翻开新的一页”、“院系调整”、“教学改革”、“从迁校西安到成立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1958年的教育革命”、“党的建设”。最后一章党的建设性质与志书接近。
与上一本相同的是有前言、图片、各章小结、全书的结束语、后记、参考书目。不同的是增添了大事记(1949-1959),附有彭康传略,以及27个重要文件,还注明了资料来源。
3、《西安交通大学校史(1959-1996)》,西安交大编写,主编范孝良、凌安谷,2003年出版,49万字。本书记载了1959年西安交大命名之后至1996年建校100周年的历史,共分五章46节,设三级、四级标题,但未出现在目录上。各章标题分别是“艰苦奋斗,又谱新章(1959-1966)”,“十年文革,灾难深重(1966-1976)”,“拨乱反正,整顿发展(1976-1985)”,“改革开放,再创辉煌(1986-1996)”,“党的建设与发展(1959-1996)”。
最后一章“党的建设与发展”也类似志书的写法,分为五节,分别是领导体制及领导班子、历届党委会及其工作、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工会与教代会、党的统战工作。
本书的特点是附录较多,共计四个方面:管辖部门的相关文件;领导人讲话;本校文件、情况;彭康同志关于教育工作的讲话摘录,等等,对正文是一个较为全面的补充。
关于编年体代表作这里还可再举一例: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2011年出版,99万字。共分上下两册,有四编三十一章,每章之下虽未分节,但有数个小标题,即目次。
这本书旨在全景展现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历史。第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49年10月-1956年9月),共有九章;第二编《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开展和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1956年9月-1966年5月),有十章;第三编《“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1966年5月-1976年10月),有九章;第四编《在徘徊中前进和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1976年10月-1978年12月),有三章。每一编的内容都很丰富,如第一编各章标题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新生政权的斗争;抗美援朝战争;完成反封建的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和各项建设的开展;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全面实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国防建设;争取有利于建设的国际和平环境;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全书的结束语题为《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及基本经验》,是一篇总结性的长篇文章。
应该说,历史著述有其鲜明的规定性,而其前提又在于深入研究历史和正确把握历史、科学评价历史,因此写史是很不容易的,一本历史著述的完成需要反复下功夫。再则,史书要有明确的时间界定,是要叙述过去记载以往,总不能将当下发生的事情写入历史著述中。
现在虽然我们要求全面开展有关学科史、院系部门史的编写工作,大家也都积极行动起来,但是根据所了解到的情况,目前各院各单位所进行的,与其说是写史,更像是在修志,其中不少还只是局限在修志的组成部分——梳理历史沿革、编写大事记方面。当然这方面的工作也很重要,并不容易做好,其基本要求也正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接下来就简要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二、关于志书编写
志是方志的简称,所谓事以类从,以类系事,类为一志。其最大的特点是“横排竖写”。横排,就是按事物的性质横向分类,按不同问题分类。竖写,就是每一个问题按时间顺序记述,从起源发端写起,一直讲到当下。总体要求是横不缺项,纵不断线。志书与我们现在所编的年鉴有若干类似之处,即内容全面,反映全貌。但年鉴毕竟只讲一年,志书则须涉及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是对历次年鉴的整合,其作用明显高于年鉴。
1、史与志的区别
史书旨在述史、志书贵在存史。史重于鉴,志重于用。史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研究,探索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总结经验教训,起到“以史为鉴”的作用。志是根据事物内部要素与外部条件的关系,排比资料,提供事实,以供分析研究。总之,志在于系统性地说明客观情况。
史以年代为经,以事件或人物为纬;志是纵横结合,以横为主。
史远而志近。一般是隔代修史,当代写志。
史专而志广。写历史就是要总结历史经验,是要认识规律,因此要求史论结合,而修志在于记载现状,一般只记述而不作评价。对是非、功过、得失、褒贬、成败、经验、教训等等,都是寓于事实的记述之中,而不是直接议论,这就是最基本的原则:“述而不论”。
史简而志繁。志是一条线,志是一大片。史好似结缕而成的一根辫子,志则更像瓣瓣相团的一颗橘子。
史书往往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多由个人撰写(也有多人合作完成的),而志书作为资料文献的集合,必须众手成志。与历史著作相比,志书的资料性、文献性更强、更直接,集中了很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既在现实工作中具有借鉴作用,也是撰写历史著作的基础。
2、志书有7个最基本的要素单元
述:即简述、概述或总述,旨在说明历史发展脉络及现实情况。
记:大事记;专记。
志:分门别类说明情况,这是主体部分。
传:人物传记。
图:历史图片、示意图、统计图、分布图等。
表:各种表格。
录:附录,有关资料的辑存。
另外志书中一般都有序、跋、编修始末、凡例等要素。
3、修志在写作方面的基本要求
志书的最大特点是客观而严谨、丰富而朴素,行文采用记述体、陈述句,忌讳采用祈使、感叹、疑问句;不得采用描写手法,不说空话套话,不滥用形容词;一律采用第三人称;人名前后不冠以职务或荣誉称号,以及先生、老师、同志、女士等类似称呼,但是在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可在其姓名前说明职务、职衔;各种机构、文件、会议、著述等名称须用全称、正式的名称;时间一律采用公元纪年,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另外还要避免用时间代词,如去年、今年,上世纪、本世纪等等。
4、志书的结构
志书一般设篇(编)、章、节、目四个层次,要求分类恰当,层次清楚,不重不漏,客观公正。
以已出版的《复旦大学志》为例,全书共14编,分别是历史沿革、党政领导、民主党派与群众团体、本专科、研究生、留学生及成人教育、校园文化、人文科研、理科科研、教职工、教育设施、后勤、国际交流与合作、人物。每一编均分章节,比如第二编“党政领导”共分四章,分别是领导体制、党的领导、行政领导、行政管理机构。每章分节很细,如第二章“党的领导”,分为四节:历届党代会与党委会、党委机构、党总支与直属支部、纪律检查委员会。又如第五编“研究生”分为八章,分别是: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学科专业设置、管理机构的设置与演变、招生、培养、学籍管理与分配、学位、博士后流动站。如此等等,读者一册在手,看到的是该校全貌。
5、志书的编写
志书的编写由于涉及全局全貌,往往是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庞大工程,不但要有组织领导,要投入力量,要进行合理分工,还要讲求方法步骤。比如编写时不妨先搞资料长编,将资料收集起来并分门别类整理出来,在此基础上列出条目,一一进行编写。修志要求细致严谨,丝丝入扣,除严格把好政治关、材料关,还需悉心订正史料,完善体例篇目,统一文风表述,力求行文规范。
在西安交大全面开展学科史、院系部门史的编写,这是一件大好事,事关文化建设,也作用于未来的发展。不过从当前实际出发,匆促写史显然比较困难,应该有必要的准备。我以为可考虑先从修志着手,从编写大事记、人物传记、资料辑录等切入,将情况掌握得较为透彻,并做了必要的整理后,再去尝试撰写学科史、院系部门史,进而以此为基础形成全校历史。现在送到出版社的若干学院史、部门史,其实还很难讲是真正的史,据我看还是大事记为多,有的是大事记加上人物小传,有的并附有若干回忆录。既然如此,那还是直接叫大事记,或者史志资料选编为好。我倒是希望各单位编写者再花一点功夫,将其进一步充实起来,增加必要的内容,讲讲规范性,扎扎实实出几本权威性的志书,为将来成史打好基础。其实仅就修志而言,我校目前也是很缺乏的,是需要尽快补上的一课。(此系作者在一附院史志编研座谈会上的发言)
上一条:
学校召开学科史、院(系)部门史编撰阶段工作会
下一条:
践行唐文治教育思想,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