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思源心语>>正文
交大育我成长,我为交大争光
2016-11-01  点击:[]

 
赵卓贤

       一、交大盛名给予我的第一次学习机会
       我1953年毕业于云南大学,随之由国家统一分配到交通大学。1955年,我国根据当时学习苏联的需要,从苏联包曼工业大学请来了一位《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专家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讲学。当时高教部从全国重点工科院校选送了十几位教师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进修该门课程,由于我是交通大学从事该门课程教学的年轻教师,有幸作为选送对象到了哈尔滨,又由于交通大学是当时全国的知名学府,我又被当时十几位进修的班友推选为进修班的班长,这是交通大学给我的第一次学习机遇,在交通大学的盛名之下获得的第一次荣誉(班长)。为了不辜负学校的培养和班友们的信任,我一方面积极努力地向专家学习,争取做学习的表率,为校争光;一方面积极地为全班取得更好的进修效果而与专家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精仪教研室的领导进行沟通,也初步锻炼了领导小教研室(进修班)的本领。通过一年进修,不仅使我初步掌握了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还把苏联专家的讲稿全部及时翻译好寄送到学校,与在校其他老师分享,为使我校尽快赶上前苏联《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水平而尽力。
        二、交大盛名给予我的第二次荣誉
       交大盛名第二次给予我的荣誉是中国标准化协会理事。1979年,“文革”后恢复中国标准化协会,全国只有百余位理事名额,教育部只分到两名,一名给工科院校,一名给文科院校,教育部把一名工科院校的名额给了西安交通大学。可能当时由于我从事的《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与标准化比较接近,我所在的机切教研室就推荐我作为候选理事出席了中国标准化协会在杭州召开的会议,当时陕西出席会议的还有省经委的一位主任。如果我不是交通大学的教师,自然就没有担当中国家标准化协会理事候选人的资格。当选为国家标准化协会理事有莫大的荣誉,也肩负着莫大的责任。当时国家标准化协会赋予地区理事要协助地方建立地方标准局和地方标准化协会之责,于是我就配合陕西省经委,在陕西省计量局标准化科的基础上建立了陕西省标准局,1980年又协助陕西省标准局组建了陕西省标准化协会,并被推选为陕西省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由于我1977年便被一机部标准化研究所聘请为公差与配合国家标准工作组的成员,当时正值我国标准从以前苏联OCT. ΓOCT标准向ISO国际标准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在此情况下,首先自己要学习ISO国际标准,并要向国内企业大力讲授和推介ISO国际标准。由于我在此国家标准工作组肩负着名词术语的起草工作,为此,在该标准1979年颁布后又在全国掀起的宣贯高潮中担当起主讲的脚色。1979年至1980年,我一共为13个部、委、省市的数千位标准化人员进行了宣讲。那时讲奉献的人多,计报酬的人少,宣讲一个小时的课时费虽然只有1.5至2块钱,但在那个讲奉献的年代里,我也以多为国家标准化事业担当,多为西安交通大学争光为荣!
       那几年由于接触标准化的人、事较多,深感国家标准化人员的老化与不足,于是1982年我利用担任陕西省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之便,在陕西省标准局和我校的大力主持下,为我国西北地区筹办了为期一年半的“标准化高级进修班”,给西北地区培养了57位标准化专家人才;随后,我又利用担任国家标准化协会理事之便,多次游说当时担任国家标准局的几位领导,多次与国家标准局教育司司长共同到教育部申请正式举办两年制的“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第二学士学位班”,在我校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下,几经周折,终于1984年获得教育部授予交大举办该班的的特批文件,在全国各省市标准局统一招考,为全国培养了25位标准化与质量管理专业人才。
       从1977年开始到2010年的30余年间,从参加公差与配合国家标准工作组,到全国公差与配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产品尺寸和几何技术规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先后参与制定与修订了20余项国家标准。
       三、交大盛名给予我的第三次荣誉
       交大盛名第三次给予我的荣誉,是出任全国高等工业学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材编写组副组长(1983年至1987年)和全国高等工业学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教学指导组副组长(1987年至1995年)。在此期间,我除了参与起草和制定、修订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以及审定了有关高校编写的《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教材之外,还与我校承担本门课程教学的其他老师们一道编写了《公差技术测量》、《互换性技术测量》,《互换性测量技术基础》几本教科书,主编了一套由西安地区高校同事们参编的《机械基础标准化丛书》,参与编写了《机械设计手册》、《机械制造基础标准应用手册》、《机械设计标准应用手册》等供全国有关技术人员和高校教师参考。
       我自从1953年直至退休后的2010年,之所以能够在互换性与标准化这一狭小的学科领域中从事教学、研究和参与制定标准50余年,完全得益于交大工作环境的给予。由于《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过去是一门机械、动力等十几个专业都要学习的技术基础课,教学工作量大,需要教师多,不仅使我1954年就为交大机械系金工工具专业讲授《公差与技术量法》登上了讲台,而且直到1994年退休,在本、专科教学第一线上讲了34年,能在一门课程上从事教学这么多年,不仅在本校即使在全国也是比较罕见;更为难得的是容许我为社会从事标准化事业这么多年,使标准化几乎陪伴我一生。
       四、结
      
我自1953年到交大,直到退休后的今天已60余年,一直在交大这个环境里学习、工作和生活。在这几十年里也曾有几次机会离开交大,有的是从政,有的是从教甚至是从商,我都一一放弃了,因为割舍不了我的“交大情”。
       交大素来有着尊师重道的传统,交大的文化背景,交大的校风,交大的学风感染着每一个交大人。交大的教师、交大的毕业生都对母校充满了热爱。这几十年里我时时刻刻以交大的光荣为荣,以交大的不足为耻。近些年来,西安交大的名次日趋落后,校风学风日下,生活区的环境每况愈下,经常使我为之痛心!
       衷心渴望学校花大力气发动老一辈交大人拿起笔来,或通过各种形式,弘扬交大传统美德以及优良的校风学风,追忆彭康校长、任梦林总务长等老领导的优良作风,颂扬交大前贤的师表懿德。这不仅是抢救学校文化遗产的需要,更是重整交大校风、学风,使学校恢复解放以前和解放初期的治学声誉,甚至争取与国内北大、美国哈佛等真正国际一流大学相媲美的名声。我虽然已到了人生的耄耋之年,但仍然对此有无限期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