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宏彦 闫振龙
我校为近代中国创办最早的大学之一,作为清末民初时的第一高等学府和 “东南表率”,以“中学(中文)好、科学好、体育好”而驰名,体育运动异彩纷呈,从载誉江南到名扬全国出入华东八大学的体育盛会,都向人们展示了敢为天下先、兼容并包、锐意进取的自强图存精神。其辉煌的体育史与今天所提倡的体育精神不谋而合,彰显历久弥新的交大精神。
一、传统武术与西方体育同存共荣
1、技击部弘扬国术精华
1910年,唐文治校长鉴于日俄之战中“日人谙击刺之术,卒败强俄”,反顾之,“因我技击,自古精密,习之既可发展体育,兼能自卫,故提倡甚力。”1911年,温州高僧仓演、肖谦来校教授蛤蟆功。1912年,在唐校长支持下以发扬国粹强健身体为宗旨正式成立学校技击部。当时未正式聘请教师,有外籍教师试验机车,中院学生向绍洪双手承之,车不能动,一时名扬全校。原来向绍洪精熟南拳,因而得其力。校长遂请他任技击教练。后又请上海精武体育会拳师为教师,并请黄照临、杨邦玺教授武术。1913年春,刘震南(霍元甲的朋友)授心意六合门拳法,李存义授形义功,入部者接踵而至。刘震南誉满大江南北,在他的努力下,校技击部与沪上的精武体育会及体操学校齐名。
1914年春,校运动会加入技击一项,由于平日练习有素得以大显身手。10月,技击部选送的学生搏击照片六张获巴拿马博览会一等奖。年末,技击列入正式课程。1915年,学校举办春季运动会的同时举办“技击联合大会”,唐校长规定:“以后每年开技击大会,联合沪校有技击者,以收观摩之效。”此后每年运动会时或校内举行大的活动,徐家汇专为观看技击比赛者如潮。1916年,二十周年校庆末一天的首个节目就是技击,观者如堵,先小学而后中院上院,愈演愈妙,拳脚并施,九枪并举,令人目不暇接。1918年,因恨日本对胶州湾的侵略权益扩大,技击部成员每晨向国旗行礼后即至南操场练习,自是鸡鸣后常见刀光剑影飞舞于大学之西。当年秋,应上海青年会等各团体之请,技击部数次于沪上表演,屡得各界赞许。1921年,入技击部者增至200余名。1931年,学校建立国术馆。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技击部主任申国权作为工作人员陪同运动员刘长春前往。1936年柏林奥运会,技击部教员郑怀贤作为国术表演队员参赛,他的武术表演震撼柏林,大长中国人志气。
2、足球运动成绩辉煌
南洋公学的足球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1900年已建队,在盘着辫子、撩起长衫踢足球的时代,不但中院(中学)有正式球队,小学也已编成甲乙两组球员。唐文治认为“各种有益之运动均需鼓励”,悉心提倡,做到普及与提高并举。当时“东方六大学”(除南洋外,有圣约翰、沪江、东吴、金陵、之江,都是教会办的)常举行校际足球赛。1906年前,圣约翰的足球队一支独秀,因比赛失利引起我校重视,成立了足球部,加强训练和建设。唐校长对本校的足球队倍加关注,不仅教诲球员苦练球艺,发奋图强,还关注球员的睡眠饮食。每当赛事结束,无论胜负,皆要勉励一番。爱好足球运动的学生大有增加,球队水平也大有提高。1908年本校足球队与圣约翰队比赛,本校球队攻势凌厉连进六球,首次击败劲敌,大获全胜。唐校长在看台上虽看不见,只能靠身边人讲解战况,竟也“喜极而泣”。受到激励,爱好足球运动的学生越来越多,足球部组建甲、乙两支球队,对外比赛中甲队对付强者,乙队对付弱者。 1913年体育联合会发起六大学足球联赛,定期举行联合运动会与各种球类比赛。1914年第一次联赛我校一举夺魁,此后的五次比赛,又夺得1915、1916年的锦标,蝉联三次冠军。并在1918年的第五届足球联赛中再次夺魁。至此六次比赛中共获四次冠军,改变了外国教会学校体育运动水平高于我国自办学校的状况,大振人心。曾任校长的凌鸿勋回忆当年做学生时的情景说:“华东六大学有体育组织之后,最精彩和最紧张的便是足球锦标的争夺战,也就是南洋和圣约翰的争夺战。1914年南洋与圣约翰之间的决赛在麦根路球场进行,两校的同学几乎全体前往助威并组织啦啦队,两校校长也都亲自到场。结果南洋以4:1获胜,夺得了第一次华东足球联赛的锦标。此后南洋学生提起麦根路就如英国人提起滑铁卢一样骄傲。”1914年,本校足球队赴武汉与西人比赛,两战皆获大胜。1917年两战皆胜京津体育团。至此,本校足球运动已进入了兴盛时期。在二十年代的八大学(上述六大学外加复旦和暨南)足球联赛中,本校足球队也屡有建树,1922年夺得锦标。1923年夏,申国权作为足球代表赴意大利参加国际足球赛。
3、各类体育运动全面发展
学校1898年就举行了第一次校运动会。1910年举行第一次全国运动会,学校专门放假三、四天让运动员去南京参加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二名,学生黄灏寿获个人总分第一名。1915年获江南第二届运动会比赛六项第一;1917年夺得第四届联合运动会十三个项目中的十个第一和六大学篮球赛锦标;1918年三战青年会篮球队均获大捷,并夺得第五届运动会锦标,全校同学赴徐家汇车站欢迎返校运动员并开庆祝会;6月,夺得六大学网球赛锦标。1919年夺得第六届运动会锦标并获银质大奖杯的永久保存权。1923年夺得八大学篮球赛锦标。1916年,本校体育部除田径赛外共分八部:足球部、网球部、篮球部、棍球部、游泳部、野外赛跑部、技击部、童子军部。网球部1918年在六大学网球赛中夺冠。棒球队1917年获六大学棒球锦标赛冠军。1920年,黄文建等入选国家棒球队参加远东运动会。1916年组建越野赛跑队,多次在越野赛中获团体总分第一。
1920年本校成立了以学生为主的体育会。从二十年代初起,除体育课外,交通大学已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有田径、足球、武术、越野、篮球、网球、棒球、游泳等。1923年始,学校每年向学生收4元体育费购买体育用品。当时的体育竞赛有联赛、初级赛、级际赛、院际赛、全校赛和校际赛。特别注重开展群众性的级际赛与院级赛,交大体育普及运动逐年进步,广大学生虽功课繁重,但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却日趋浓厚。1936年各年级参加体育比赛者约占75%,连同课外经常自由参加运动者总数约占85%以上。
二、清末民初交大体育成就辉煌的原因探究
1、领导对体育的重视。
本校办学伊始就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1899年2月,学校宣布“体育一事与中西各课一律并重”。曾两度出洋考查的唐文治非常注重借鉴欧美的教育模式,他期望能像牛津大学那样培养一批出类拔萃的人才并“欲造就领袖人才,分播吾国,作为模范”。他在任校长的14 年间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改革,坚持四育并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他认为学生只有拥有健康的体格才能达到“保身、保家、保民族之目的”,体育“足以使弱者强,懦夫有壮志,孤者群之。”
1915年2月,唐校长鉴于体育不能普及,添聘体育专门教员,并聘请外籍体育教员,发起强迫运动,各级学生必须报名参加一种运动,如拳击、童子军、球类等。若每项都不愿参加,每日就必须有普及运动。并把技击课设为正课以“表扬国技,防身保群”。同年9月,《南洋》创刊号发表陈容《南洋公学之精神》一文,认为校风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注重体育以矫文弱之弊”[5]。1919年3月,唐校长在大礼堂为技击部全体同学训辞,以唐荆川、陆桴亭(两人为明代文武双全的大家)诸先辈相勉;并在礼堂召开全校大会对校足球队进行表彰。1916年南洋足球队败给了圣约翰足球队,唐校长对队员说:“一球之得失,不但是一校之胜负,亦表明了中国人所办学校,能否胜过教会学校。”他自责对学校体育的重视还不够,于是聘请了苏格兰人李思廉为足球教练,聘请哥伦比亚大学体育教授莫利逊为教员指导学生体育活动。半年后,南洋大学足球队战胜了圣约翰大学队。
1921年叶恭绰任交大校长,为提倡体育运动,特制银鼎一座,以畀运动优胜者,并发布《交大沪校重视体育之通告》,号召“全体学生嗣后于运动一事,务各按时练习,始终毋稍懈怠,俾可锻炼贞固不挠之身体,自强不息之精神,勉为本校合格全才,世界优良分子。”[6]1922年,交大发行《南洋大学技击部十周年纪念册》,孙中山专门题词,以“强国强种”勉励广大师生为振兴国家而加强身体锻炼。《纪念册》刊登技击部章程20条,规定“分智、德、体、群四队。部员练习四年,成绩优异者给予毕业证书。”
2、完备的设施有利于体育繁荣。
二十年代学校的建筑物以足球场为中心,球场两侧常设木板看台供赛球用,西南面新增的70亩菜地被辟为运动场、调养室、体育馆、风雨操场等。1925年12月5日,学校举行体育馆、调养室落成典礼,各界捐建体育馆银达七万余元,盛宣怀夫人捐建调养室银一万元。月底,体育馆竣工,内有游泳池、健身房、乒乓球房及室内跑道等设备。
1927年,曾有学生以海报形式联名提出“普及运动”倡议,轰动全校。于是学校把体育费用拿来增添运动用品,让学生都能凭证借领,自由组队练习和比赛,改变了锦标主义只培养尖子的做法,大大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使这一时期的毕业生退休多年后还身康体健,延年益寿。据30年代的校友回忆,当时每学期入学时,学生都领到两把钥匙,一把宿舍门的,一把体育馆更衣柜的,可见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良苦用心。当时校内有包括游泳池和环行跑道的设备齐全的体育馆,有进行各种球类和田径运动的宽敞的户外场地,这些良好的物质设施,给普及体育活动提供了必要而有利的条件。学生在一、二年级时,除了要上学校正常开设的体育课,学校还聘请了几位拳术老师,传授太极拳、八卦拳等拳术,使武术爱好者得到指点和锻炼。
3、开放的环境有利于赛事的交流开展。
本校各项体育竞赛常年不断,除各大学校际联赛外,校内还有定期的级际比赛:秋季比足球、篮球、越野和网球四项;春季比田径、棒球、排球和游泳四项。每年总结一次,八项合计得分最多的一级,就获得年度总锦标。此外,还有上下班级为参加市里的业余球赛而自行组成的球队。由于校内外各项体育竞赛经常化,气氛热烈,因而全校体育活动非常活跃,课余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十分踊跃。这种普及而持久的体育活动环境,吸引一些不爱体育锻炼的学生也加入到体育活动中来了。当年在体育馆爬柱子、拉扩胸器、跑步、游泳,在田径场上练球、跑步、跳绳,沐浴在阳光下的舒畅情景和校际比赛时双方啦啦队针锋相对的紧张场面,深深印在学子们脑海里,成为大学生活的精彩一幕。
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1、促进了我国体育近代化进程。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洋体育开始传入我国,并与传统体育相结合,开始了中国体育近代化进程。当时体育近代化首先表现在学校体育出现新内容,尤其是本校以课外活动的方式开展了田径、球类等“新式体育”活动,给体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近代体育在学校的实施也迈入制度化轨道,如体育排入课表、纳入考试范围等。1915年,教育部明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武术从此正式成为体育课的内容。其二是传统体育开始与竞技体育结合。如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便有武术、田径、足球、篮球等比赛项目,中国传统体育与外来体育都用于竞技体育。其三是在进步青年中树立了先进的体育观念,如蔡锷的军国民体育思想等。“国术馆”、“全国体育指导委员会”等现代体育体制也开始建立。
中国体育近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它既是中国传统体育向近代体育转化并相互结合的过程,也是近现代体育不断实现国际化、科学化的过程。体育近代化又是人们对体育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体育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代表了近代社会的体育文明形式。1915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届远东运动会上,中国队获得了田径、游泳、排球、足球和总分第一名,极大的鼓舞了国人精神,青少年中掀起了练习这些运动项目的热潮,许多学校也要求体育课增加这些运动项目的内容,于是教育部指令“学校在体育课外,增设课外活动进行这些项目的练习,并可在春秋两季举行运动会”。
2、体现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态度。
上世纪20~30年代“土洋体育之争”的结果不是传统体育取代了近代体育,而是按照近代体育的原则去发掘传统体育的优势,并对其加以改造,促进了传统体育和西方体育的共同发展。正是通过这样的改造,部分传统体育形式才找到了新的立足点,成为近代中国体育教育的一部分。有论者谓:“自西方体育传入中国以来,我国传统体育界的国粹派一直与西方体育有较量、抗争……撞击实际是以传统体育和西方体育的互相承认和融合而宣告结束的”。体育是加速民族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通过体育来吸收其他民族文化是一个积极的选择过程。本校开展的一系列体育活动为近代中国人看世界打开了一扇窗。
3、促进了军国民教育的发展。
清末民初的学校体育变革卓有成效,是对当时的人们从精神到身体进行的解放运动。重视体育,继而又发展到倡导军国民教育,体现了唐文治的爱国情怀。他在《兵政论》中说:“国中应设常备兵。学有学团……人人有军械,人人皆为兵,其浅者亦有兵事之知识于军人之资格,则民于兵习有相敬相爱之诚、共同休戚之谊……岂有畏而忌之者哉?”那时交大曾从上海制造局(兵工厂)领有步枪二百支,配有若干子弹,作为平时学生上体操课之用。1911年因体操教员魏旭东兼任了苏州商团的教官,商团在苏州城外有一个靶场,唐文治就请魏先生领了学生轮流到苏州城外靶场进行实弹射击练习。本校在清末就有这个训练,不能不说是一件开先河的事。
1922年的政府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将“体操科”改为“体育科”,扩大学体育实施范围,设置田径、体操、球类和游戏等,丰富了体育课教学内容,使之更加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1929年的《高中以上学校军事教育方案》规定“除女生外均应以军事教育为必修科目”。军国民体育思潮的兴起契合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