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星汉灿烂>>交大名师>>正文
“学”无止境 “术”有专攻——记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汪应洛
2016-10-31  点击:[]

 

   编者按  3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报》2版资讯版“大家印象”栏目刊发题为“‘学’无止境 ‘术’有专攻”的文章,对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大管理学院汪应洛教授进行了报道,现转载如下:

      2015年10月31日,2015年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颁奖典礼暨十周年总结会在上海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汪应洛获颁“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

      在西安交大建校120周年暨迁校60周年“双甲子”校庆前夕,记者走进西安交大管理学院汪应洛院士办公室。汪应洛长期致力于管理科学与工程教育事业的研究,他率先将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融会贯通于管理工程、工业工程等领域,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系统管理学派。他提出从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人员中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率先建议国家设立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倡导工业工程的研究与应用,开创了中国工业工程教育体系。面对这些成就,汪应洛非常谦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讲述最多的是“交大西迁”和“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术有专攻 跟随交大西迁

      1949年上海解放后,汪应洛进入交通大学学习工业管理工程。1952年,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大学生,汪应洛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企业组织与计划”专业研究生。此间,汪应洛写出中国第一本管理教育著作《生产企业组织与计划》。

      1957年,汪应洛来到西安,成为西部开发的先行者。在此后的近60年里,他便与中国管理工程研究和教育紧密相连,为我国管理工程、系统工程和工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及相互融合做了大量系统性、开创性的工作,并将其理论与方法综合应用于工程管理和社会经济问题中。

      “当时交大的大部分师生,毅然放弃了上海舒适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条件,首批西迁来到西北,扎根于黄土高原。”汪应洛说,他坐在书柜前,后面是一排排老照片,“那时大家秉承一种信念,为了国家富强,愿意不顾一切去拼搏。”

      汪应洛还提到,交大西迁时,每位师生员工都持有一张学校特制的“乘车证”。“乘车证”的正面印着“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字样,它浓缩了交大西迁所要担负的神圣使命。高级知识分子群体在西部的聚集,促进了教育科技界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结合,在当地形成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文明风尚,为国家特别是西部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学无止境 立足学科前沿

      20世纪80年代时,系统工程刚刚兴起,汪应洛将其与管理相结合,创建了崭新的方法论和模型体系,成为国内综合应用系统工程和现代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来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开拓者。他先后主持和参加了10余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多项具有创造性的成果。

      1984年,在汪应洛的倡议下,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在原管理工程系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汪应洛开创了一个属于管理工程学的时代。如今,西安交大管理学院已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以西安交通大学汪应洛教授、孙林岩教授、李刚教授等为代表的研究团队自2006年在国内外首先提出服务型制造战略,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之一。以汪应洛为代表的课题组,向各级政府提供了一系列政策建议报告,开展了深入的产业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力的新型商业模式和新型先进制造模式——服务型制造。

       汪应洛建议,当前应认真研究制造业服务化的经济基础及其对中国制造和国民经济的综合影响,重点关注产业升级策略和制度保障机制,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实现研发主体与应用主体的一体化,形成企业主导研发创新的机制。

       汪应洛告诉记者,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突出创新驱动,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

       文章链接:http://www.cssn.cn/sf/201603/t20160328_2941291.shtml

作者: 记者 陆航
编辑: 星 火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