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星汉灿烂>>交大名师>>正文
鞠躬尽瘁 心系三秦——追忆我国著名骨科专家殷培璞教授
2021-02-24  点击:[]













   殷培璞教授走了,走的那样匆忙。作为我国著名的骨科专家,他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三秦大地,长期深入麟游、永寿等大骨节病山区,为群众解除大骨节病带来的痛苦,创办防病育才学校,得到群众的尊敬。在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工作的50多年,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开展了很多新医疗、新技术;他桃李满天下,培养了一大批业务骨干,有很多成为栋梁之材;他永远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帮助病人解除病痛;他为我校的学科发展和建设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他是一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深受三秦人民爱戴的好医生,在此,我们纪念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专家,缅怀老一辈专家的高风亮节,希望能激励和鞭策年轻一代沿着他那未竟的事业走下去,


   殷培璞教授生于1923年十月,陕西省汉中市人,中共党员。殷教授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地方病学委员会副主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地方病专题组副主任,全国医药院校统考命题委员会委员兼骨科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陕西分会地方病学会主任委员,陕西省委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成员,陕西省地方病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省骨科学会副主任,西安市政协委员,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外科教研室副主任兼创伤矫形外科教研室主任,学校地方性骨病研究所主任等职务十八种之多。


   殷教授少年时代在家乡上小学,“七.七事变”后考入流亡后方的中学,后因家庭经济拮据转入抗战时搬来的西北师范学院附属师范学校免费读书,毕业后,考入西北医学院医学系(六年)学习。1948年修业期满,被派往芜湖弋矶山医院工作,虽地处战争前沿,却毅然留在医院为解放战争服务,救治了大批解放军指战员,为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贡献了力量,1949年6月西安解放后,他被母校召回,聘为外科助教。抗美援朝期间,国家骨科人才奇缺,组织于1952年选送他赴天津医学院从师于著名骨科专家方先之教授门下深造,1953年回校后即任骨科主治医师。1958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建院后,任外科教研室副主任及该院创伤矫形外科教研室主任,他领导该科制定和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医疗、教学、科研、师资培训的管理规章和办法,科室连年被评为先进单位。1969年,陕西省成立了中草药骨研组,由他担任组长,深入全国各地,收集、整理民间正骨治伤验方两千余,为挖掘、抢救祖国骨伤科医药学遗产做出了宝贵贡献。殷教授从50年代后期就开始潜心研究大骨节病。大骨节病是一种慢性、畸形性骨关节疾病,以关节软骨和垢板软骨的变形与坏死为基本特征,被当地老百姓称为“瘟神”。患者轻则关节肿大,僵硬、疼痛,运动障碍,重则四肢短小畸形,手不能握,腿不能蹬,甚至完全失去劳动能力。陕西省是大骨节病的重灾区,按照中央的部署和省委的批准,1977年,西安医学院大骨节病研究室成立,殷培璞教授兼任主任,承担了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大骨节病的防治研究工作,并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他在大骨节病的临床诊断与防治、流行病学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1979年至1982年中央组织的永寿大骨节病科学考察中,他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领导了考察工作,首创了大骨节病临床检查法,已在全国推广使用。他首先提出了“吃杂、改水、讲卫生”的综合防治理论和学术思想,深受国内外同道的称赞,综合防治措施已在试验点区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患病率由试验前的74%降低到试验后的8%,且控制了大骨节病的新发。该考察的集体成果获卫生部甲级科研成果奖,其中他亲自参加的研究就有10多项课题。从1984年起,他领导和组织了麟游大骨节病科学考察。在考察工作中,他创办了适应山区特点的大骨节病防治单位-----杨家堡村防病育才学校,把卫生防病与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每天给学生用他研制的“黄豆海带汤”,定期给学生上卫生防病知识课,开展防病育人工作。


   由于殷教授的高尚医德,他在当地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为了解除大骨节病患者的痛苦,无论严寒酷暑,总是风尘仆仆,翻山越岭,走庄串户,奔波在大骨节病区,送医送药上门,为群众防病治病。他还在条件极为艰苦的麟游县杨家堡村建立了大骨节病防治基地,经常蹲点住在那里,与群众共甘苦,亲自参加大骨节病防治研究实践。几十年如一日,他总是牺牲寒暑假和节假日休息时间忘我工作,仅做晚期大骨节病患者手术就300多例,挽救了许多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在麟游县有一位青年,多年持拐跛行,动辄卧床不起,经他治疗后,成了村上的全劳力,爬山越岭,拉车耙地,样样都干。这样的例子,在当地很多很多。他走乡串户,主动发现重病人,进行诊治,成了农民的贴心人。不仅如此,他还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改善土壤环境,减少病区人民粮食中含硒少的作物,增加含硒多的农作物,改善水质,切断致病因子。他自己花钱买设备供防治基地使用,自己学习果树培植技术、到处奔走寻找农作物良种,给农民买化肥、购种、亲自参与耕种,吃住和农民在一起,受苦受累毫无怨言。麟游县21位患者曾集体给《健康报》写信说:“殷教授比我的父母还亲!”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他和同事、学生们的辛勤工作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在大骨节病在永寿、麟游这些重灾区已经得到最有效的遏制。为了纪念这位无私奉献、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当地群众立碑撰文永远铭记这位“送瘟神”的老人,县政府把他的功绩载入《麟游县志》。


   在科室工作中,殷教授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深受病人的爱戴。他在善于创新,上世纪50年代就对脊柱结核手术进行了改进。他担任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主任,首先在西北地区应用人工关节,60年代创用“手指触诊复位股骨颈骨折并固定“,这一方法解决了基层医院没有X线机时治疗股骨颈骨折的问题;70年代他在救治唐山大地震伤员中,创用了”盆箍及高低杖治骨盆骨折“,为抗震救灾工作立了功;在西北率先开展颈椎病手术,独创大骨节病关节功能重建与修复、小儿麻痹后遗症等治疗。他经常给来找他看病的患者捐济衣、物、钱、粮,只要他在门诊或者病房,患者络绎不绝,他一丝不苟、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患者,每次出差回来,不管多累,放下行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病房,在他的眼里没有休息日,星期天和平时一样忙。


   殷教授从医50年,在医学教育方面颇有声望。他治学严谨,几十年如一日亲自给医学生授课,讲课形象生动,深受学生欢迎,共培养学校及在职医师万余人,对研究生教育更是呕心沥血,可谓桃李满天下,退休后仍坚持上讲台,他还经常用英语为留学生英语授课,亲自撰写“骨科学”英文讲稿,受到了留学生们的热烈欢迎。他多次应邀到省内外讲学,并经常深入基层医院举办骨科、战伤、大骨节病学习班,制作了各种教学录像、幻灯片,无偿的供给各基层医院培养人才使用。退休以后,年事已高的殷教授仍坚持医院的病房、门诊、教学工作,和学校地方骨病研究所的同事们多次下到当年长期驻扎的永寿、麟游等地深入指导研究大骨节病的防治工作。在他离世的前几天,仍在骨科门诊上班,直到接待完最后一个患者离开,他才回家,这一天是2004年9月11日,这位81岁高龄的老人在自己的事业里奉献了最后一丝心血。


   我校青年一代永远会记住这样一位好专家,三秦大地不会忘了那位为他们“送瘟神”的老人,历史将永远铭记这样一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他那种对社会无私奉献、对事业孜孜不倦的精神永远值得所有年轻人去学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