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风简言之就是一个教育群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风气,是该群体“德”与“才”整体素质的集中反映。凡对教育稍有了解的人,大概都不会否认这样一个事实:教风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优良的教风更是得之不易。
教风的背后其实就是师德师风,教风建设所触及和要解决的,从根本上讲是人的精神价值层面的问题。同时,我们谈教风,也离不开对教育活动本身特点、规律和要求的认知与把握。教师的学识、思维、理念和教学法等,毫无疑问也是构成并影响教风的内涵要素。此外,现代教育并非一个孤立和封闭的体系,它总是要受到日益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这些都会以不同的方式,或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教风形成的方向与过程。
因此,教风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教风建设的目标、路径和实现方式时,需要综合考虑传统的、现实的和文化的等多方面的因素。而其中最为根本的,笔者以为,是要以树立和传递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为核心和主线,做到既要注重师者情怀的养成,也应明晰教育的基本逻辑。
我们先从两个小故事谈起。倪振华教授所著《振动力学》是国内公认的工程力学专业领域的经典教材。我在读研究生时初次接触此书,但至今令人印象深刻的,却是陈绍汀教授为本书所做的序言。在这篇仅有千余字的短文中,陈先生先后援引古拉丁格言和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演讲,对振动力学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哲学层面的解读与升华,阐发了他的科学审美观、文明观与教育观,谆谆勉励青年人“继承和发挥先驱者们在科学征途中敢做敢为、勇于创造的优秀文化”,去探求“美丽的真理之花”。无独有偶,一位在西部某高校任教的西安交大校友,也在其主编的《数控技术》教材再版过程中,特意对该书的后记进行修订,加入了近代中华民族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饱受屈辱的那段历史,并将相关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为的就是让学生“知耻而后勇”,更好地树立起民族自尊意识和科技报国信念。我曾在其个人博客上看到过他关于此事的叙述,字里行间,为师者的责任和忧虑跃然纸上。
也许这种发生在平凡教育工作者身上的事例还有很多。优秀的教师,总是以他们自身的情怀力量,以对育人使命的深刻理解和责任担当,利用教学中一切可能的机会和形式,在面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的同时,也在不遗余力地滋养、塑造着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反过来——或许我们作为一线的教育实践者都有这样的体验——这种因悉心投入而收获的职业崇高感、成就感和来自学生的尊敬,对教师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精神鼓舞和境界升华呢?它也在潜移默化中涵养着教师的情怀,矫正着教育的价值取向,激励着教师去进一步提高学识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育人成效。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身份角色在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养成于一体的教育价值观和质量观下实现了有机的统一,形成了教育体系内部的一种自激反馈的放大效应。这或许可作为“教学相长”的一种注解,从本质上讲,就是教育的辩证法,是教育的基本逻辑之一。
西安交大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开创者之一,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广受称道的“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优良传统。可以想见,如果没有一大批有情怀、讲奉献、懂教育的优秀教师,没有这种以爱和责任铸就的精神力量的代代传承,我们所有的成就和辉煌,其实都无从谈起。今天学校大力推进“思想交大”建设,正是抓住了这一大学发展的根本和魂魄。大学中思想的要义,其实就是大学的精神文化,就是体现在优秀教师身上的教育思想、学术思想,不论是师德师风,还是教风学风,都是这种精神文化和思想理念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教风建设中,首先仍然应该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的作用,一方面应继续做好对老一辈名师大家师表懿德、教育思想、教学艺术等的挖掘、梳理和宣传,把优秀的传统传承好、弘扬好;另一方面,要结合现实的条件和需求,对“四种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内涵、表现形式和作用方式等加以深入研讨和凝练,在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形成更加明确的引导和要求。
除思想上的内生动力外,借助于来自外部的改革动力实现教育的价值转型,或可为教风建设提供另一种逻辑指向和路径选择。
不妨以蓬勃发展中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例。今年中国已正式获准成为《华盛顿协议》会员国,表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已具备国际实质等效性。但应明白,这种认证决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评估,它的以学生为本、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从培养目标到毕业要求到课程体系再到教学目标、教学环节逐层支撑的体系架构,关于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和人才培养质量反馈等的严密的制度设计,更多的是对我们原有教育理念、教育思维和教学方法的一种冲击。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是改革的方向与动力,倒逼着教育工作者从观念到行为做出相应的调整与适应,以此为目标导向去重构我们的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毫无疑问,这有望为教风建设注入新的价值理念,形成新的内涵标准。
当然,要实现这一过程,一个基本前提是教师能真正接受这种改变并将之转化为自觉的价值追求。所以内因是根本,是决定性因素。只有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坚守立德树人的基本使命,遵循人才培养的逻辑规律,怀着满腔赤诚投身于教书育人的事业,才能在教育教学的传承和创新中,不断延续和铸就优良的教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