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史册新页>>思想交大>>正文
【纵论交大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为大——回顾在程敬之教授指导下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学风
2017-01-11  点击:[]

       我是西安交大1981级硕士研究生,也是实行学位制度后生物医学工程及仪器专业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包括我在内有3位硕士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我更有幸在1987年成为西安交大第一个毕业的生物医学工程及仪器专业博士,是程敬之教授指导下的第一位硕士和博士生。

       当时的生医专业是新专业,属全校最难考的专业,不但本科录取分数线最高,校内外报考生医专业的研究生也非常多。我们8位中有5位是外校考进来的。因此不少没有录取的本校考生非常不服气,因为学校那时规定,同样考分下优先录取外校考生。和现在大多数学校专挑自己的“子弟兵”不同,这确实有一种海纳百川的气概。那几年吸引了国内众多学子报考西安交大。我们外校考生也确实奋发学习,毕业后努力工作。尤其像我这样因十年文化大革命耽误了的“老三届”,更加珍惜研究生这段学习时光。记得在1991年实行学位制10周年之际,国家颁发的“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奖,我们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包括我在内的2位获奖者都是外校考生,而且都是程敬之老师的学生。

       海纳百川的学风形成在于我们专业有难得的3位导师:蒋大宗、程敬之、蔡元龙,分别主持三个学术方向: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医学超声工程、医学图像处理,人称“三驾马车”,齐心协力带领西安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跑在全国高校前列。由于西安交大专业起步早,当时慕名求学、求教的单位很多,记得最庞大的一支就是罗致诚教授名下的中国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研究生,第一批有近20人之多。西安交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师生慷慨地接纳了他们,分在我们生医各个方向合作培养。其中和我一起做课题的宋学东和杨军后来创办了我国杰出的眼科超声企业,其自主开发的产品不但行销全国,还出口国外。

       海纳百川的学风也惠及了我们所学的课程内容。我们这些工科出身的研究生开始是怀着好奇求学的心情,登着破旧的二手自行车奔驰在去原西安医学院和第四军医大学的路上,学解剖、生理学、医学基础知识。记得当时蒋大宗老师讲,这是你们和医生交流、有共同语言的第一步。后来我在企业做总工时,已经体会到产品设计创新阶段就要和医生一起进行。在负责创办深圳大学医学院后,我甚至在讲课时和学院里青年学生开玩笑说,你们最好的婚姻结合就是“男工女医”。我经常和同学们讲生物医学工程就是MED+X,这个X就是你们能想到的各种学科,能容纳各种学科,这就是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海纳百川的魅力。

       记得程敬之老师还有一个非常英明的学科交叉融合的举措,派研究生到声学基础厚实的南京大学声学所去学习,纳百家之长,为我所用。当时有一位叫吴平的研究生被派去跟随著名的冯若教授学习,硬是把南大声学所编的上下两本声学基础教材所有的习题全部做了一遍,看到他手写的厚厚一大本工整的习作,不得不佩服师弟后生可畏。后来他在国外发展的很好。

       这种海纳百川的学风也深深渗透进我们后来的学术生涯,比如现代大学里许多传统学科主动和生命学科结合,学科融合交叉意识很强,我刚调到深圳大学做副校长时,发现这个综合专业性大学没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但不少理工学院又都在从事和生命医学结合的研究课题,深圳这个城市生物医学工程产业背景又很强。所以我提出在深大建立交叉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学科,顺理成章,很快得到学校的支持。至今短短8年已发展成为具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和省重点实验室,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培养体系的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30年前那个时候,有的传统学科发展非常好,但融合交叉其他学科概念也许没有这么强,那时更需要学者拥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概。记得程敬之老师得知我选的是把无线电伪随机码通讯技术和医学超声检测结合的课题,他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要给我们补充开编码通讯课。这让某位通讯专业大牌教授很吃惊,意思是你们怎么能选这个领域课题?程老师怎么能开伪随机码通讯的课?后来这门课开的很成功,这个课题也很成功,现在谈起此事不觉莞尔。

       海纳百川学风是建立在严格扎实的学习基础上的。记得我们第一批学位研究生刚入学时就领教过了西安交大严谨的学风。当时我们进校不久就参加了一位比我们早进校的研究生的毕业答辩,记得答辩会非常严谨,专家教授几个问题下来,他当场应答不理想,结果是不通过,论文实验要重做,后来据说还是没有拿到学位。程敬之老师指导下的研究生,论文不但要有创新,而且还要有实际的东西出来,工作量大,但也确实锻炼人。程老师指导我的这个课题,后来评上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离开母校已有27年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学风一直在我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中鞭策着我,受益不浅。

作者: 陈思平
编辑: 力 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