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思源心语>>口述西迁>>正文
西迁精神永垂史册
2016-11-01  点击:[]

西迁精神永垂史册

——《大树西迁》序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王建华

 
        著名文学艺术家陈彦创作编剧,陕西戏曲研究院隆重推出的现代秦腔剧《大树西迁》,是一部高扬主旋律,具有典范性,十分震撼人心的精品佳作,上演以来反响极为强烈,得到西安交大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誉,特别是那些饱经沧桑的西迁老同志们,在观看中一次次流下激动的泪水。
        这部大气磅礴、激情澎湃而又婉转曲折、细腻感人的史诗性作品,把我们带回到半个世纪前那一幕幕终生难忘的真实场景中。那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社会主义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改变一穷二白面貌的大规模工业建设在全国展开,西北、西南地区加紧兴建一批规模巨大、技术先进的新工业,156个重点建设项目大量部署在内地,铁路新线建设的半数任务、工业投资的1/3安排在西部地区,开发和建设大西北形成高潮,深刻影响国家的未来发展。正是在这样一种波澜壮阔的大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于1955年4月作出交通大学从上海内迁西安的重大决定。以彭康校长为首的交大党组织和全校师生员工,把党和国家的要求与学校命运、个人发展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坚决执行中央决定。在接到上级指示的当天,迁校工作就已经开始研究和部署。仅仅一个月后,西安新校选址即告完成,随即全面展开施工。一年后新校舍就已迎来首批西迁师生员工。
        兴建于1896年的交通大学是我国最早创办的高等学府之一,也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先驱,在高教事业发展中举足轻重。交大迁校作为牵动八方、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全局性工作,始终得到高教部、上海市、陕西省和西安市的大力支持,充分调动了校内外的积极性。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热切期盼交大师生到来,提供了当时最好的条件。在1957年迁校一度遇到困难时,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和研究解决,重新修订迁校方案,及时化解了矛盾。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秘书长的习仲勋同志等也为此花费了大量心血。为成功西迁并建好、发展好学校,全校师生员工迎着风雨开拓前进,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巨努力。正如剧中苏毅教授那样,当年的老教授们“举家西迁高风尚”(引自江泽民同志2009年7月写给交大老教授的寄语),甘愿舍弃江南鱼米之乡优越的生活条件,甚至不惜低价卖掉上海的住房,义无反顾走在西行最前列。年轻教师和大学生们打起背包就出发,成为迁校建校的中坚骨干力量。至1958年暑假,74%的图书资料,大部分仪器设备,全部历史档案,相继运抵西安,全校70%以上的教师, 1954、1955级80%以上的学生,1956年入校的全体学生,都已经生活在西安新校园,而后续师生仍不断迁来。一株在黄浦江滨生长了整整60年的大树,就这样在大西北黄土高原深深地扎下根来,同样参天葳蕤,更加枝繁叶茂。在交通大学分设西安、上海两地,由彭康校长实施统一领导两年之后,根据新的形势发展,以及西安、上海两地的实际需要, 1959年7月,国务院决定西安、上海两个部分各自独立成校,分别成立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成为当时全国16所重点大学中的两所。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彭康,由中央任命为西安交大校长兼党委书记。这位早在大革命时期即献身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为学校历史掀开崭新一页而鞠躬尽瘁,忘我拼搏,奋斗至生命最后一息。
        正如剧中所生动表现的那样,交通大学西迁,开启了学校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大规模培养人才、高水平开展科学研究的历程,也带来学校发展的历史性跃升。中国工程院院长、曾任教育部部长的周济同志精辟地指出:“如果把中国的发展战略比作一盘棋的话,交大西迁则是党中央在这盘棋局中摆下的一个十分关键的棋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重心进一步向中西部转移,当年这着棋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早已充分显现了,而且会越来越重要。可以说,交大西迁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十分重要的举措,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正是交大的西迁,改变了整个中国西部高等教育的格局,改变了西部没有规模宏大的多科性工业大学的面貌。西安交大通过自身的发展壮大,引领和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蓬勃发展,形成了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大好局面。”(引自周济同志在教育部交通大学迁校5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的讲话)。师生员工与大西北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献身科学,精勤育人,服务社会,造福桑梓。学校继承老交大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弘扬艰苦奋斗的西迁精神,奋发有为,开拓前进。上世纪80年代初,学校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90年代更率先进入“211”、“985”建设,由国家确定建成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今天的西安交大,其实力、质量、水平、社会声誉和国际影响力,已远远不是当年所能比较,而随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她还必将获得更高、更快和更美好的发展。
        《大树西迁》浓墨重彩地抒写了以苏毅、孟冰茜、周长安为代表的我国知识分子形象。他们境界高远,情操高尚,学问高深,毕生情系国家繁荣昌盛和学子健康成长,千磨万击终不悔,耿耿丹心,日月可昭。从他们身上可看到难以计数的交大学人的影子,他们不愧是共和国的脊梁,莘莘学子的崇高榜样。剧中所写苏小眠、小枫兄妹以及苏哲等,沿着前辈足迹义无反顾奋力前行,也不正是新一代交大人的真实写照吗?而剧中人物杏花身上所体现出的西部人民群众的善良、勤劳、质朴与宽厚,我们感同身受。几十年来,交大师生脚踏大西北深厚土壤,从人民群众身上学到了太多太多的东西。交大事业与人民群众血脉相连,必须为人民福祉而竭诚奉献。
        《大树西迁》是陈彦同志在学校深入采访后,历时10载提炼升华的呕心沥血之作,也是他所领导的陕西戏曲研究院为共和国六十周年献礼的扛鼎之作,炉火纯青,光彩熠熠,所得到的国家褒奖和社会赞誉名至实归。在本书出版之际,我谨代表西安交通大学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陈彦同志和陕西戏曲研究院致以崇高的敬意!

 

                                                                                                                               2012年2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