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长河撷英>>正文
只争朝夕,敢于登攀——回忆诞生在“大跃进”年代的工程
2016-11-01  点击:[]

 
       交大工程物理系成立于1958年,和清华大学的工程物理系同是全国高校中成立最早的。那是个“大跃进”的年代,全国上下都在“保粮保钢”、“超英赶美”,科技教育界最响亮的口号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交大决定建三个新系:工程物理系、无线电系、数理力学系。
      此时的交大刚从上海迁来西安,还在建设中。教学楼还没建齐,实验室设备还在安装,食堂、浴池等生活设施还不配套,加之“三反斗争”刚过,教学秩序尚在恢复和建立中。在这种情形下,同时要建三个新系,困难可想而知。但在“大跃进”的年代,一切都在“大干快上”,建新系也不例外。为了加快建系的过程,“只争朝夕”,工程物理系从新建开始,就设立一、二、三年级,学生从在校老系中抽调。我们也分别从电工系和电力系的二年级抽调到工程物理系21班。
      工程物理系是学习原子能技术的,被视为“尖端”专业,在学校是作为“保密系”管理,那时强调政治条件,我们班三十名同学全是共青团员,其中还有五名党员。校领导非常重视这个系,选派林星同志(兼校人事处长)担任系主任,并采取了许多特殊措施来保证教学质量。这些措施使我们终生受益,至今难忘。
下面回忆建系初的几件往事,虽然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第一件事,彭康校长在建系大会上的讲话,“工程物理系我们不仅要办,而且要办好”。
      记得工程物理系成立大会是1958年10月8日上午在校行政楼402会议室召开。彭康校长、苏庄副校长、安书记出席,各系主任、各行政部门负责人到会祝贺(电工系钟兆琳主任到会)。会上彭康校长发表讲话,寄予重托和殷切期望,他说:
      ——“我们学校的工程物理系成立了。这个系是搞原子能尖端科学的,是我们和帝国主义国家竞赛的一门科学。我们成立这个系就是为了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为了更快一些,我们从一、二、三年级开始办起,跃进一下吧!困难是很多的,一个系刚成立,从各方面凑起来,什么东西都没有,实验室也没有。一、二年级时基础课,我们有条件,但高年级的专业课,老师还得边干边学。建实验室也得大家动手。总之不能等,不能等到一切条件具备了才招生。事实上任何事情不做是搞不成的,只有从做的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也有许多有利条件,如苏联的帮助,我国的一个核反应堆已建成,也有一些经验,但这些经验还不够。”
      ——“工程物理系我们不仅要办,、而且要办好。我们还准备成立一个原子能研究所,这个所和系结合起来,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我们要边干边学。”
      ——“我们也要提一个目标:苦战一年,不行两年或三年,把教学和实验室搞起来。五年就要在这个基础上前进。要订出具体步骤,采取具体措施。要和其它系配合,借助全校的力量。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一定要把我国的原子能事业搞起来。”
      第二件事,安排全校最强的教师给我们上基础课、基础技术课。
      交大有一向重视基础课的优良传统。对工程物理系这样的前沿学科,学校更是强调一定要打好基础,不仅增加了基础课程内容,而且增加了课时。在我们五年的学习中(注:中间曾有学制再延长半年的想法,但没有实行),基础课和基础技术科占了三年半的时间,这相当于一些理科大学的学时安排。交大的基础课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学校为了加强对工程物理系的基础课培训,又从中选派最有经验的教师来任课,特别让同学们感动的是,一些年事已高的著名教授,像朱公谨先生(数学一级教授)、赵富鑫先生(物理二级教授)、陈大燮先生(热力学一级教授、动力系主任)、沈尚贤先生(电子学二级教授)等都亲自登讲台给我们上课,经常是他们讲课,一些年轻的教师也来旁听。
      此外,校、系领导对工程物理系的重视,还体现在为了保证我们所学课时,尽量减少政治运动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冲击,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没有安排我们参加学校的“大炼钢铁”,把到工厂参加生产劳动尽量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等,这在那个政治运动不断的“大跃进”年代,能够基本保证我们的教学计划和课时安排不被打乱是非常难得的,这也是我们十分庆幸的。
      第三件事,抓住苏联来我国办原子能展览的机会,组织全系师生到上海参观学习。
      几十年后来回忆这件事,仍感到这是校、系领导在建系之初的一次“大手笔”。1958年底,苏联在上海举办和平利用原子能技术展览,规模比较大,内容非常丰富,这对于刚刚成立、近乎“一张白纸”的工程物理系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但是要组织数百名师生从西安到千里之外的上海参观学习,不仅吃、住、行有大量的组织工作,而且要花费一笔不小的费用。为了办好工程物理系,校系领导果断下决心,成功地组织了这次参观学习活动。
      至今,我们还清楚地记得同学们当时激动兴奋的心情。那是1959年1月8日,我们登上了赴沪的列车。在车上,得到列车长的支持,由同学包揽了列车播音室的工作,除了正常列车报站外,大家组织节目,或诗歌、短文,或合唱、快板,同学们踊跃献技,过黄河时歌颂黄河,过长江时歌颂长江,节目组织的有声有色,博得了全列车乘客的阵阵掌声,也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展览会设在上海中苏友好大厦,我们每天像上课一样,按时到达展览现场。这里有大量的图表、数据和实物、模型,同学们认真、仔细地看,专心致志地听,尽可能多地记录要点。通过参观,大家对各种探测仪器、不同类型的反应堆、堆内的链式反应、核动力发电设备,同位素的生产和应用,以及未来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前景展望等,有了更形象、直观的了解,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通过这次参观学习,同学们进一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激发了为祖国原子能专业而奋发学习的热情。展览结束时,苏联专家的一段话对同学是很大的激励,他说:科学是无止境的,必须以顽强的毅力和忠诚的态度才能掌握它。这种掌握在先进人们手里的科学将会无阻碍地发展,科学家在伟大的目标下团结一致,一定能使科学免于被用作战的工具,而广泛地造福人类。
      第四件事,工程物理系有一支最年青的专业课教师队伍,他们自编教材,自刻讲义,并和同学们一起,自己动手,建实验室。
      我们的专业课,包括部分专业基础理论课,为量子力学、中字论、反应堆物理计算、反应堆热工计算、反应堆控制等,在那时校内不可能有现成的老师,甚至在国内也很难找到,只有像彭康校长讲的,要边学边干,自己培养。为了建立自己的专业课教师队伍,学校选拔相近专业的优秀青年教师,派到苏联原子能研究中心培训,也有送到国内其它著名高校或科研单位进修。像教我们专业课的谢仲生老师、朱济洲老师、屠传经老师,他们只比同学年龄大几岁或十几岁,年青有为、朝气蓬勃,没有一点师长架子,深得同学们爱戴。吴百诗老师,原来就是交大的高才生,后到苏联原子能研究中心培训,回来后,除了负责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外,还担任了工程物理系主任。
当时没有专业课教材,老师们就将从国内外带回来的或能搜集到的文献资料整理,自编教材。这些教材以讲义的形式印发给同学,有的是打印的,有的是手刻蜡纸油印的,上面的插图是由晒成的兰图剪下来再贴到讲义上,发给我们的讲义还要我们自己装订。加上一九六0年、一九六一年正值困难时期,纸张缺乏,油印讲义用的都是发黄、发黑的再生纸。我们至今还珍藏着这些当年用过的讲义,留作纪念。
      没有实验设备,系里就组织老师带领同学,自己动手,通过内外协作的办法制造。就像“扩散式云雾室”、“电子静电加速器”、“机械倍加器”等,都是师生一起,收集资料,自己设计,联系外单位协作,甚至自己动手加工。我们在研制静电加速器加速管时,就是利用烧杯?掉底部,放在用铝碟做的电极上,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十多层这样的电极叠起来,再用密封胶粘接,抽真空,而且要保持中心孔同心,以保证电子束顺利穿过。用今天的眼光看,那时的“解放思想”、“敢想敢干”,的确是缺乏科学分析,甚至“近乎蛮干”,但是作为亲身经历过的人,回忆这段往事,师生们那种团结互助、不辞辛劳、敢于向尖端科学攀登的勇气和热情是令人难忘的。
      建系两年后,1960年10月2日,还是在行政楼402会议室,工程物理系全体师生举行欢庆国庆11周年,并庆祝建系两周年,那时系里已经有一、二、三、四、五,五个年级,济济一堂。会上,吴百诗副系主任总结了建系两年来取得的成绩,苏庄副校长讲了话。之后,同学们演出了自编的节目,其中一首由四位同学上台的集体诗朗诵,用火一般的诗句讴歌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赞颂了诞生在那个年代并迅速成长的工程物理系。(诗附后)
      五十多年过去了,交大工程物理系也顺应形势不断壮大,每年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专业人才。我们也曾工作出差到过许多核工业的单位,无论是分布于巴山蜀水的厂、所,还是建于东南沿海的核电项目,乃至戈壁大漠深处的反应堆工程,都能遇到交大工程物理系校友,有的已走上领导岗位。同学中也有不少改行做其它工作的,也都以在校所学扎实的基础课知识,通过努力成为其它领域的专门人才,在我们班毕业的同学中,有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的技术负责人,也有知名大学的物理系、环保系、计算机系教授,班上年龄最小的一位同学今年已经七十五岁,从中国广东核电投资总公司技术保障部的岗位退休后,受聘于某核电项目,至今仍忙个不停。
      今天,回首这些往事,我们由衷地感叹当年校领导在创办新系上的远见卓识,紧跟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发展步伐,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并且决心大,行动快。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在那个特殊年代的“创新”之举,并在创新上敢于“下先手棋”。
      明年是母校建校120周年,迁校60周年。张迈曾书记、王树国校长在谈到学校未来发展战略时都强调了“创新驱动”的重要性,并且展现了于教育部、陕西省委共建“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兰图,听了很受鼓舞。我们衷心祝愿母校在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 文稿作者: 反应堆57级   郭长安、赵志俭   2015年6月于北京;  整理:叶晨露  2015年7月9日于西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