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思源心语>>口述西迁>>正文
西迁情,报国心——在“交大西迁精神座谈会”上的发言
2016-11-01  点击:[]

                                                                                                           沈世恩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及亲属代表、各位校友、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1955年入读机械系,1960年4月第一批提前毕业的校友沈世恩。我的发言题目是“西迁情,保国心”。
      今天我作为校友代表被邀出席“交大西迁精神座谈会”感到十分荣幸。我是怀着开心、宽心和信心回到母校的。所谓开心,就是能在阔别55年后重返母校,与这么多领导、老师、亲属、校友、同学们欢聚一堂,重叙西迁情;所谓宽心,就是看到交大西迁60年,从搬迁到扎根、成长、壮大硕果累累,对我国教育和科技发展的重大贡献有目共睹而感到十分欣慰;所谓信心,就是看到西交大作为我国人才第一资源和科技生产力重要结合点的部属综合性、研究型重点大学,正在全面提升创新能力跻身于一流院校而让我充满信心。
      在交大建校120周年暨迁校60周年的前夕,举办《交大西迁精神座谈会》,抚今追昔,继往开来,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体现了主办方的远见卓识。
 一、拳拳西迁情
      要研究讨论我们这一届学生的西迁精神,就必须要分析我们成长所经历的时代及其对我们的思想影响,同时也必须会涉及到我们对交大传统、交大精神的认知和理解,并进一步研究西迁精神,讨论西迁魂。
     1, 时代影响思想。我们这届同学,入学时大都是18-19岁的青年,我们这一代人出生在抗战烽火年代。抗战、内战、抗美援朝这三个历史时期对我们的影响是很深刻的。那时我们已经上中学了,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是我们的偶像,我们曾把自己在中学时期的班命名为“黄继光”班,就是长大了也要像他那样去战斗、去保卫祖国。抗美援朝结束后,国家实施“一五”计划。当时大力宣传向苏联老大哥学习,展现苏联人民的美好生活。这也使我们懂得了国家要富强、国防要强大、人民要幸福、国家必须实施工业化。当时我们这一代人的知识爱国、兴国、报国的思想十分强烈,这也促使我们立下了工业报国的志愿,去选择报考工科院校专业,哪怕它天南海北、山高水远。这确实是当时情况。
     2,选择交大,选择西迁。交大成立于1896年,是我国创建最早的著名的综合性大学,以其严谨的教学、良好的校风、高度的爱国热忱、以及培养出了大批优秀毕业生而享誉全国,特别是在华东地区。1952年院系调整后,交大在“工业化”专业的优势更为突出,这自然成为我们当时报考院校及志愿的焦点。
      1955年,交大招生时明确说明,为了建设内地,开发大西北,1956年秋季,除造船系留上海,电机系去成都外,其余将迁往西安。这就是说选择交大,就是选择西迁。鉴于我所分析的我们这批学生的上述思想基础及工业报国的动机,我们班上有好多同学如同我一样报考了交大选择了西迁。
      1955年交大招生2400人,招生人数仅次于清华大学,排全国第二,当年全国招生9.6万人,交大约占其总招生人数1/40。如果按“工业化”前沿专业来计算,约占1/12。交大当年招生仅面向华东五省(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一市(上海)。
    3,漫漫西迁路。从我们入学到离开上海,学校没有给我们做过一次西迁报告,或开过一次动员会、情况说明会,大家也觉得很正常。不过我们班却悄悄地自发进行着准备。一方面了解西安的经济、风土人情;另一方面给未曾联系过的西安医学院医疗系一年级的一个班去信,表达我们的西迁情,愿与他们共建友谊,共同开发大西北。很快得到了他们的回复。后来到西安了,我们曾一起联欢。1956年8月的一天,我们学生去西安可以自己乘火车,也可乘学校的西迁专列。我选择了后者。1956年8月的一天,下午2点多,我们与老师们乘坐的专列从徐家汇车站出发。送行者絮絮话别,没有眼泪更没有悲伤。老师们在车上更是三三两两,有说有笑,拉京胡、唱京戏,丝毫没有离开大上海,奔赴大西北的伤感之情。可见他们是“有备而去”的。到西安后,一切顺利,可见学校准备充分,同时也得到了陕西省、西安市的大力支持、支援。在西迁后,在相当长时间内,一个交大分成上海、西安两个部分,只有一个校长,仍称为“交大”。在此期间比我们高一届的部分专业学长,也曾来过西安学习,老师间更有相互支援、调动。1957年秋,与我们一起西迁的运输起重系(三个专业)学生及相关专业老师迁回上海。鉴于遥隔两地,教育和管理十分不便,经过两地两部分几年的多次协调,一些基本问题已经解决。1959年7月,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同时亮相,但又同时郑重声明:两校同根、同源、同宗、同族,都是1896年4月诞生的交大的延续。至此交大西迁已全部完成,它的结局是由原来的全迁,而变成为成立了处于两地两个可持续发展的交大,而绝不是“一分为二”,交大的元气仍在,交大的名气仍在。我们这一届,“生在上海,长在西安”。这一结局,给予了我们“一个孩子两个妈,两个交大是我家”的特殊“家庭关系”。这一结局也找到了统筹国家高等教育布局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平衡点,是贯彻落实毛泽东1957年4月论述“十大关系”战略思想的举措,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迁校模式。当时,交大西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号称中国高校“第一迁”,周总理也亲自过问。这样的结局、这种迁校模式,为新中国高校的布局、迁移、发展,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值得很好的研究。
    4,交大传统、交大精神、西迁精神、西迁魂探讨。对学校校训、交大传统、办学特色和西迁精神学校已有规范的阐述:
              学校校训: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励行,忠恕任事;
              优良传统:爱国爱校,追求真理,勤奋踏实,艰苦朴素;
              办学特色: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
              西迁精神: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
      我在交大的五年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工作以后,对交大传统和交大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那就是重基础、重实践、重全面发展。
      重基础。学校非常重视基础课的教育。我一年级的高等数学和化学都是当时的一、二级教授授课的。专业基础课的教育质量非常高。这对我今后工作获益匪浅。大学教育,说到底是基础教学。
重实践。我们一年级每周有半天金工实习,三、四年级各有一次2至3周调到工厂去的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还有毕业实习。这对于我的动手、动脑、接触生产实际、认识社会、开拓视野、做好毕业论文及对今后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重全面发展。交大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提供相应机会。学校有众多的文艺社团,交大篮球队、体操队在上海高校首屈一指。60多人的铜管乐队更是闻名上海,钱学森曾是乐队成员之一。学校每周都举办高雅音乐欣赏会并作辅导,学校还提倡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这对于工科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有益处。
      交大学生心中有梦,立志追求什么是先进就学什么,造就了一大批院士,其杰出代表就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这种追求对于我们走上工作岗位后,逐步形成具有开拓、创新工作能力帮助是很大。
      交大之盛名及其可持续发展,源于对基础教育、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及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教育的高度重视与一贯要求,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毕业生。
      我对西迁精神的理解是责任、承担、追求、抱负、理念、信念,西迁魂,她体现了交大广大师生员工的家人我为小、国家为大,教育报国、不辱使命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其灵魂就是爱国、报国、兴国。
 二、赤胆报国心
      我们这一届经历的“中国高校第一迁”,空前绝后;“一个孩子两个妈,两个交大是我家”的特殊“家庭关系”,又是空前绝后;因国防建设需要,部分同学提前毕业、马上启程,这是第三个空前绝后,也是中国高校毕业生分配史上的空前绝后。我们堪称是空前绝后的一届。
      1、提前毕业,马上起程。1960年4月9日下午,系办公室通知我去校学生处。到那里学生处负责人单刀直入的对我说:因国家需要,你提前毕业了,到北京国防部去工作。并还告诉我,你们这一批提前毕业生共21人(机械系只有我一人),后天由我领队去北京报到。以服从祖国需要为己任的我毫不犹豫的接受分配,虽然不知道到北京去干什么。接着是连夜写自我鉴定,次日上午开班会通过,下等开欢送会。11日晚,我们通过军人候车室登上了北上的列车。
      最近,学校校友关系发展部周主任告诉我,1960年我们这届共有1344人毕业,其中79人去了国防部五院(我估算占当年分配到国防部五院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的1/26),还有68人去了军工系统工作,合计147人,占总毕业生的百分之十一。作为非国防院校的西交大,这是西迁后对国家国防建设——特别是对我国国防尖端事业的发展、为航天事业创业和国防现代化作出的重大贡献。
      2、承担使命,责无旁贷。到北京后,才被告知我们来到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这是我国导弹火箭的研究机构。在当时,这是国家机密。接着我被分配到二分院的一个设计部的研究室。经过多次形势、任务教育学习,使我们深深懂得了没有强大的国防便没有民族的尊严。我们承担的工作,是国家命运所系,与民族安危相连,关系到强军强国。为此,我们深感使命无尚崇高、责任非常重大而又责无旁贷。我们暗下决心“宁可少活几十年,也要让我国的导弹飞上天”、“活在永定路,死在八宝山”,立志要为我国国防尖端事业献身。
     3、锁定目标,锻炼成长。当时五院的中心工作是参加仿制生产,目的是承担设计师工作,通过仿制掌握设计生产知识,尽快能承担自行研制任务。我也作为设计师,一个人下厂承担一个型号的电动伺服机构的仿制生产。我是各种技术文件最终签署者,全权负责各种技术问题处理(即要从技术上指导生产),责任非常重大。在与工厂的共同努力下,历时两年多,产品终于定型,我以设计师和军代表双重身份在相应的定型文件上签了字。不久型号定型,装备部队。通过五年多的学习,仿制生产锻炼,我已基本上具备了自行设计研制能力。
      4、雏鹰展翅,志在远方。1965年起,我就承担了自行设计研制工作。我负责并成功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军民两用伺服控制元件,此后还制定了相应的航天部和国家标准。我先后承担并成功研制了五种伺服机构,应用于五种型号,并定型。
      5、感悟航天人生。我在航天系统工作了53年,但思想基础是在交大形成的,专业基础知识是交大给的。回首我的航天生涯,感悟航天人生,可以用四十八个字来概括:胸怀理想,报效祖国;持续学习,不断创新;砥砺前行,攻坚克难;大力协同,团结共事;践行精神,成就价值;精神不灭,信念永存。
三、感谢母校,祝福母校
     我要由衷的感谢母校,是您给了我知识、理想和信念,教育我如何去做人,去报效祖国,使我终身受益。我还要衷心的祝福母校。目前我国正在实施两个一百年目标,母校的发展面临重大机遇。陕西省,特别是西安地区是我国航天、航空、兵器等高技术国防科技工业研制、生产的重要基地,正在实施创新驱动。相信母校一定会在高技术创新——特别是在战略性高技术领域内占取制高点并有所突破,在建设创新研究型一流大学上更上一层楼,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圆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四、结束语
      最后,我要用十个字来结束我的发言:西迁魂犹在,圆梦正当时。
      谢谢大家!

关闭